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俄罗斯政党制度探究政党制度是西方国家政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发达的政党制度是多元化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之一。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政党政治经历了多党合作,权力共享到苏共一党执政,高度集权的转变,再到苏联解体,俄罗斯恢复多党政治的艰难进程。目前,俄罗斯已走上了一条被绝大多数人所期望和拥护的政治发展道路,顺应了现代政党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俄罗斯多党制的确立经历了一个从沙皇专制到多党制,再到一党制,并最终又回复到多党制的过程,这是俄罗斯政党制度从混乱无序状态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变迁历程。一.前苏联一党制的形成(一)十月革命前自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后,在俄国开始形成现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于1898年率先建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但即遭到沙皇政府取缔。到1903年又重新建党,但因政见不同,党内分裂为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与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两派。同时又出现了社会革命党、人民社会党、立宪民主党和十月党。1907~1912年和1912~1917年,布尔什维克都继续推出代表参加国家杜马竞选,并在杜马中成立独立的党团。1917年2月,俄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的临时政府大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立宪民主党手中。于是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政治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另一个是在二月革命中起了重大作用的由广大工人和革命士兵组成的各地工兵代表的苏维埃组织。一.前苏联一党制的形成由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始终推行战争政策,使人民愈益陷入苦难深渊。为此,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于10月25日凌晨在首都举行武装起义,并在当晚召开的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宣布全部政权已经收归苏维埃。选举产生了由布尔什维克、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乌克兰社会主义者、社会革命党等代表组成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到12月初,建立了苏共领导执政、左派社会革命党参与执政的联合政府,实现了两党的共同执政。1918年又实现俄共(布)领导的三个共产党联合执政。这样,布尔什维克党实现了政治体制的转型,创立了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雏形。苏联模式的政党制度的建立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它的建立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可以这样说,没有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前苏联一党制的形成(二)十月革命后在斯大林执政30年期间,他强化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政治体制,个人过度集权,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原则,把无产阶级政党变成了专制政党,损害了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基本特性。随着苏联社会义建设事业的推进,这种政治体制逐渐暴露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民主监督制约机制,结果使苏联共产党严重脱离群众,致使苏共党内官僚政治和腐败滋生。面对党内出现的这些问题和弊端,苏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终没有取得实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苏联改革进程的推进,国内出现了政治多元化趋势迅速扩大的情况,加之外国敌对势力的进攻,导致了苏共逐步丧失中央领导权,苏联模式的政党制度继而被以西方多党制为范式的政党制度所取代。二.俄罗斯多党制的确立(一)、萌芽时期(1987年—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的多党制发端于戈尔巴乔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所倡导的民主化、公开化的浪潮,“永远结束了苏共队伍铁板一块的神话”。在当时,各种观点、各种思潮蜂拥出现,各种社会组织和运动则与这些思潮相呼应,应运而生。这些组织因为没有确定的合法性,被冠之以“非正式组织”。其中,反对苏共“极权体制”的共同目标促使部分非正式组织逐渐发展成各类政党和政治派别。综合来看,这一时期俄罗斯政党体制的特点是:政党数量巨大,政治主张庞杂,组织形式涣散,缺乏对政党的法律规范,各类政党主要以发动“街头政治”的方式表达各自的政治主张,并没有直接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二.俄罗斯多党制的确立(二)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1991年—1999年底)在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多党制的建立和发展是社会政治转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时期,俄罗斯实现了从一党制向多党制的过渡,并且在1993年宪法中确认了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初步确立了多党并存的政党格局,政党体制逐步走向制度化,但多党政治的发展还远未成熟。叶利钦时期多党制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1991年苏联解体至1993年12月俄罗斯宪法的颁布,这是从一党制向多党制的过渡阶段。第二阶段从1993年至1999年底叶利钦执政结束,这是多党制的发展阶段。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正式成为独立国家,但政治制度方面仍旧保留了苏联遗留下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立法和执行权力双方形成相互矛盾和对立之势,俄罗斯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社会政治经济转型之中,俄罗斯各种社会政治运动、组织和政党也同时发生变化。经过分化组合、重新定位,各类党派的政治主张更加鲜明,形成了按照意识形态划分的“民主派”、左派和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按照对国家发展方向不同选择而划分的“政权派”与对现政权的“不妥协反对派”。但此时相当于议会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并不是新产生的各党派合法活动的舞台,“街头政治”方式继续盛行。二.俄罗斯多党制的确立1993年9月20日,叶利钦总统发布《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分阶段进行宪法改革》的总统令,宣布解散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于当年12月举行议会选举和新宪法的全民公决。新议会选举的决定使俄罗斯政党发展进入新阶段,其根本性变化在于,政党的合法得到了承认,政党可以合法地参加议会选举。1993年俄罗斯第一届国家杜马的产生和新宪法的颁布把政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下来,新宪法明文规定,在俄罗斯联邦,承认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这是政党从混乱无序状态逐渐走向法制化的开端。从1993年10月到2000年7月,俄罗斯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部有关议会选举的联邦法律和法规,定期举行了国家杜马选举、总统选举和各级地方政权机关的换届选举,政党的活动和作用被严格限定在宪法和法系允许的范围内,政党体制趋于稳定。二.俄罗斯多党制的确立(三)法制化、规范化运作阶段(2000年至今)1993年制定俄罗斯宪法后,政党活动逐步走向制度化,但多党政治的发展还远未成熟。普京担任总统后,对俄罗斯政党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设想,并在二届任期内付诸实施,使俄罗斯的多党制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俄罗斯虽然在1995年颁布了《俄罗斯联邦社会联合组织法》,但没有制定出一部规范政党活动的政党法,规则都没有得到明确规定。普京执政后,把制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于2001年7月签署并颁布《政党法》。宣布:“俄罗斯联邦承认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2002年12月20日,普京总统签署并颁布了第三部国家杜马选举法,首次强化了政党在选举中的作用和责任。二.俄罗斯多党制的确立2005年5月18日颁布的第四部国家杜马选举法,则进一步强化了政党在选举中的作用和责任。例如,该法废除了混合选举制,取消了选举联盟提出国家杜马联邦代表候选人名单的资格,首次规定国家杜马全体代表均按照政党代表制原则选举产生,这就是说,只有政党才能成为第五届国家杜马联邦代表候选人名单的提出主体,只有政党才能成为第五届总统候选人的提出主体。又如,该法保留了关于各政党联邦代表候选人名单中可以包含不是本政党成员的规定,这个规定使各政党能够尽量将有威望的党派领袖和群众领袖列入候选人名单,从而提高政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三.普京的政党体制改革2004年5月26日,普京在向联邦会议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表示,2000年以来,俄罗斯“首次实现了政治经济稳定”,其中政治稳定的一个最主要标志就是:近10年来“政权党”首次获得议会多数,成为议会第一大党,结束了贯穿叶利钦时期议会反对派与国家执行权力机关的长期争斗,议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由抗衡变为合作。为建立和巩固“政权党”,普京积极推动政党体制改革。其改革思想早在执政之初就已形成。2000年7月,在谈到俄罗斯政党体制存在的问题时,普京指出:“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政党可以确保人民与政权当局之间的经常联系。借助选举,政党这种最重要的手段目前已获得了最好的发展机会。没有党派就不可能推行多数派的政策,也不可能保护少数派的立场。在其他国家多年的议会制和多党制传统的反衬下,我们的政党体系存在的不足显得尤为突出。俄罗斯所需要的是有广泛支持和稳定威望的政党,而不是一个接一个的、靠当局庇护但又想取代当局的官僚党。经验证明,这种组织一旦从特定环境转入竞争环境马上就会夭折。”三.普京的政党体制改革可以看出,在对待政党的态度和建立成熟政党体制问题上普京与叶利钦有着很大区别,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主要有二:(1)普京执政后的政党格局已发生了变化。叶利钦时期,以俄共为首的政府反对派始终控制着议会多数,而政权“人为”建立的“政权党”在议会中根本无法与政府反对派相抗衡。普京执政后,利用民众社会情绪的变化,有意促成中派政党的联合,已有在议会现有党派基础上组建强有力“政权党”的可能。同时,他对俄共等议会反对派采取分化瓦解与重点打击的方针,动摇了俄共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2)普京与叶利钦政权所依靠的社会政治力量不同。叶利钦依靠的主要是“金融寡头”和“家族”势力,对政党则采取利用或压制的策略。普京所依靠的主要是民众和强力部门的支持,并始终与“金融寡头”和“家族”势力保持距离。三.普京的政党体制改革普京在执政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措施。例如,坚决打击车臣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改革联邦制,削弱地方势力,重建垂直权力体系;打击寡头,杜绝寡头干政现象;控制媒体和舆论;压制反对派,建立支持现政权的议会多数,等等。这些措施不同程度地缓解了一些导致俄罗斯社会政治动荡的根本性问题,使经济发展所需的政治社会条件较以前有明显改善。再加上经济连年稳定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改善,使得普京的支持率不断攀升,权力地位日益巩固。正是这种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为普京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建“有广泛支持和稳定威望的政党”赢得了最佳时机。普京也旗帜鲜明地支持“政权党”,如2000年5月和2002年4月两次参加“政权党”成立大会,2003年10月明确表示“统一俄罗斯”党是他执政以来所依靠的政党等等,利用其个人威望为该党助选。与此同时,普京利用“政权党”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党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以扩大“政权党”在国家政权方面的作用,改变俄罗斯社会政党与政权长期脱离的局面,为政权的稳定建立强大的政治支柱。三.普京的政党体制改革普京执政以来,在政党制度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一)通过《俄罗斯政党法》,规范政党组成在普京总统的积极倡议下,2001年6月21日国家杜马通过了第一部《俄罗斯政党法》在此之前,适用于俄罗斯政党活动的法律,除了《俄罗斯宪法》《议和会选举法》等有关联邦法律外,甚至还包括苏联时期通过的《苏联社会联合组织法》。《俄罗斯政党法》通过后,政党的活动将主要以《俄罗斯宪法》和《俄罗斯政党法》为法律依据。《俄罗斯政党法》严格规定了政党的概念与地位、政党的组成方式与活动方式。三.普京的政党体制改革根据该法:政党的党纲和党章必须以参加国家政权机关选举为政治目的并要预先接受司法部的资格审查;只有正式成员达到1万人以上,并在全国半数以上地区分别拥有100人以上党员分支机构的政党才能获得司法部登记;取消地方政党的概念,政党必须具有全俄罗斯联邦性质;国家将对在杜马选举中获得3%以上选票的政党予以财政支持,等等。《俄罗斯政党法》将政党的作用定义为参与国家政权机构的选举,原则上排除了不以选举为宗旨的各类群众性社会组织改称政党的可能性;对政党成员人数和分支机构的限制使大批数量少、影响小的政党或自行消亡,或与其他党派联合。该法通过后,俄罗斯出现了政党之间重新组合浪潮,政党数量大大减少,如1999年1月1日获得司法部登记的全联邦性政党和社会组织共有141个,到2003年国家杜马选举时,获得司法部正式登记并准予参加议会选举的政党仅为44个。三.普京的政党体制改革(二)改革杜马代表选举法,突出政党地位别斯兰人质事件后,利用俄罗斯严峻的反恐形势,普京加紧了酝酿已久的国家政治制
本文标题:俄罗斯政党制度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