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虞美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虞美人》是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作品赏析中的第三首词。它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全词以长句为主,长短句相间,声韵流转自然,传诵千古。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也是李煜的绝命词。词人李煜以赤子之心写惨痛的国破家亡之痛,写出了一种通向宇宙人生的普遍悲剧情感。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习惯,《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本节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以进入诗词的语境,体会词人李煜之痛感,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学情分析前两个单元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同时增强了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但是学生对自己鉴赏诗词的能力仍缺乏自信,有惧怕心理。《虞美人》这首词短小,上下阕各28个字,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与把握并不难,但是要使学生对此建立深刻的认识并提高相应的鉴赏水平,并不容易。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要积极思考,做好充分自主预习。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2.把握词人李煜及其作品创作风格。(二)能力目标:3.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4.语言品味的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三)情感目标:5.借李煜词作了解其怀抱“赤子之心”作“天真之词”的特色,深刻地体会其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教学重点、难点1.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2.提高诗歌鉴能力。教学方法2诵读法、师生相互质疑、探究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平台。教学准备学生使用讲学稿,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图导入——简介词的基本知识——作家作品简介——朗读——把握文意,质疑解惑——品味、探究——拓展延伸——背诵全词——小结——布置作业。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它也是李煜的绝命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投影显示相关片断)二、简介词的基本知识1.提问学生: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2.教师补充:“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多媒体显示词的相关知识)三、简介作者1.学生代表简介。2.教师补充: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3四、简介作品1.学生参考注解。2.教师补充:《虞美人》是南唐李后主的代表作,写于李煜被俘之后,软禁在宋都汴京期间。李煜从皇帝变成了囚徒,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于是深沉的故国之思、浓厚的人生感慨在他的词中自然流露出来。他以赤子之心写惨痛的国破家亡之痛,写出了一种通向宇宙人生的普遍悲剧情感。(多媒体显示作品简介)五、朗读1.学生初读全词,感知情感。(自由朗读)2.学生代表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代表点评,老师作出相关的指导。(个别展示、师生点评)(1)语调、语速方面。这首词的整体情感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诵读时语调要低沉、慢速,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读出来。如:“知多少”宜放慢语速,“昨夜”后停顿延长,“向东流”声音要延长等。(2)节奏方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重读、轻读方面。朗读时通过语音的顿挫、凝滞表现巨大的悲哀。如:“几多”“一江”要重读,“愁”“春水”要轻读。3.老师范读,学生集体朗读。(示范读、集体朗读)六、把握文意,质疑解惑1.学生结合课本注解在小组内一边讨论词的字面意思,一边举手质疑。2.师生共同释疑,整体把握文意。七、品味、探究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1)小组内交流,各抒己见。(2)小组代表发言。(3)教师补充: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1)组内交流,代表发言。(2)教师补充:“往事”是指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也指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3.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由学生讨论发言。4(2)教师点评后板书:宇宙之永恒不变“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①对比手法人生之短暂无常“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②情感: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1)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内讨论,发言。(老师一边巡堂,一边启发学生分析意象的特征体会意境。)(2)教师点评并板书: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①方法:以水喻愁(比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②情感: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设计意图:以上四个题目意在培养学生对诗词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和揣摩诗词“形象”的能力。5.知识延伸:还有哪些诗句是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呢?(1)学生展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2)教师小结:古代以水、以丝、以雨、以柳、以山、以风等喻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愁”情飞扬,可见“愁”是可知可感,可触可摸,千姿百态的。八、拓展延伸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思考:《虞美人》和《浪淘沙令》都是李煜所作,它们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设计意图:本题为延伸阅读和比较阅读,主要引导学生准确细腻地体悟词情,并让学生认识到好的作品总是能够表达出宇宙人生的普遍情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会引起读者的共鸣。5参考答案:《虞美人》抒发词人对屈辱的囚徒生活的无比厌烦和满腔愁绪;《浪淘沙》抒发词人对故国江山的无比眷恋和对国破家亡的千古憾恨。《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的绵绵不绝的愁绪.......;《浪淘沙》中,“梦里不知身是客”表达的漂泊无...依之感...,“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的别离之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表达的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的无奈.......,都是人生共通的体验。九、播放歌曲《虞美人》屏幕播放邓丽君演唱的MTV。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体会词的意境。十、学生背诵全词加深体会词人的感情。十一、小结李煜后期的词作语言清新,采用了白描手法写情。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情感真挚,艺术感染力很强,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词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十二、布置作业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人间词话》)试联系作者的身世,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设计意图:本题意在帮助学生体会《虞美人》言外之意、韵外之旨,并让学生认识到词人的经历和词情的关系。教学反思根据本单元目标要求,我课堂上注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我先让学生听音频,感知词人创作的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代表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共同点评,老师进行指导,再由老师示范朗读,最后全体齐朗读、个别朗读,要求读出凄婉哀怨的基调,读出节奏快慢、语调轻重等。效果较好,学生越读越喜欢读,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味,渐入状态。在品味语言时,我重点抓住了最后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让学生鉴赏。用春水来比喻愁,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较好。最后课堂上背诵效果也好。这堂课不足的地方是最后时间仓促,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做那道比较阅读题,效果不够理想。学生的做题能力也有待提高。
本文标题:《虞美人》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4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