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石壕吏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他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即安史之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女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及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写作背景石壕,即石壕村。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题代表了主要的写作对象。题目解读体裁:五言古体诗题材:叙事诗。体裁、题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读准下面字的音:壕邺戍逾妪咽(háo)(yè)(shù)(yú)(yù)(yè)翻译课文,理解下面字、词的意思。【逾】越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老妪】老妇【犹得】还能够【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这是一篇叙事诗,讲述的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作者目睹官吏在一村民家强行征夫的故事。耳闻目睹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开端)苦啼申诉家境凄惨被逼自愿服役(发展、高潮)老妇被捉惨别老翁凄凉绵绵无尽(结局)这首诗共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暮投石壕村,——傍晚我投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有差役在夜间抓人。老翁逾墙走,——老汉翻墙逃走,老妇出门看。——老妇出门去察看。吏呼一何怒,——差役吼叫多么凶狠,妇啼一何苦。——老妇人哭的多么悲苦!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逾:越过。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夜久语声绝,——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如闻泣幽咽。——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明登前途,——天亮了,我登程赶路,独与老翁别。——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暮投石壕村,——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有吏夜捉人。——全诗总纲。“捉人”诗眼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很深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下文老妇的诉说营造悲愤的气氛。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致词”是全诗的主干。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一家人为国家做出重大牺牲的事实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不仅衣不蔽体,也食不果腹。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自请服役,以保全家中他人,表现出老妇在统治者的淫威下效命疆场的悲苦遭遇,也表现了她有胆有识的性格以及为了家庭、国家忍辱负重的品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老妇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照应开头,收束全篇,“独”字包含了无限深情,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1、老妇致词的内容,可分为哪几层意思?三层意思:①战争惨烈,牺牲巨大;②家境困难,恳请开恩;③自请服役,尽早动身。2老妇“致词”是围绕“苦”字来写的,她苦在何处?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老妇有三苦: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表明战争之惨则:“出入无完裙”写寡媳衣不蔽体,可见生活之贫困,反映了战争破坏之严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写年老体弱的老妇,尚且被迫服役,可见百姓受害之重。重点问题全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含蓄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主旨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老妪,石壕吏。①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②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4“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解的?诗人没有明说是谁在哭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哭泣的或许是老翁,又或许是寡媳,他们旧伤添新痛,只能苟延残喘;哭泣的甚至也可能是“我”,“我”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5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夜里有差役捉人。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不是。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忧国,他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6.诗中作者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答案:“捉”字暗示当时百姓并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却毫不顾及百姓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的凶残和霸道。7.“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答案:不好。“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达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达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为什么官吏要利用夜间捉人?说明长久以来百姓一直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官府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间人们熟睡之际抓人,“夜捉人”表明官吏捉人的手段狠毒。2.诗歌题目是《石壕吏》,而诗中却重点写了老妇人的致词,这是为什么?①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②从侧面更形象的突出了封建官吏凶暴、冷酷的形象;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这一句展开)。2、《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捕吏凶暴,老妇凄苦)。3、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4、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5、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6、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7、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8、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归纳小结天明――告辞――结局:暮――投宿――开端:夜――住宿――发展:高潮:线索:诗人的行踪有吏夜捉人听妇前致辞请从吏夜归独与老翁别夜久下页上页小结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本文标题:石壕吏课件详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5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