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经络腧穴学江西中医药大学
一、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二、经络基本内容: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1、十二经脉——经络系统的主体,“正经”:按流注次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2、三阴三阳对应的表里关系: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3、分布规律:1、四肢部:内踝下8寸足三阴——厥阴、太阴、少阴;内踝上8寸——太阴、厥阴、少阴2、头和躯干部:手三阴分布到胸,足三阴到腹及胸;手足三阳均到头。A、内行部分:《内经》确立了十二经脉与十二脏腑的对应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经营其脏,阳经营其腑”。手三阴分属肺、心、心包,络大肠、小肠、三焦;足三络肺、心、心包;足三阳分属胃、膀胱、胆,络脾、肾、肝B、表里关系:阴经为里,属脏;阳经为表,属腑(十二经脉:外络于肢节,内属于藏腹)循行交接:手太阴肺食指端交手阳明大肠鼻旁交足阳明胃足大趾内端交足太阴脾心中交手少阴心手小指端交手太阳小肠目内眦交足太阳膀胱足小趾端交足少阴肾胸中交手厥阴心包无名指端交手少阳三焦目外眦交足少阳胆足大趾外端交足厥阴肝→督→任→手太阴肺A、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循行分布规律概括为“离入出合”。离,指从十二经脉分出,一般在肘膝关节上下;入,指进入胸腹腔,与所属经脉相关的表里脏腑相连;出,指从头颈部而出;合,指上达头面部。阳经的经别与本经相合,阴经的经别分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B、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作用是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体位姿势。C、十二皮部: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布散的部位。有抗御外邪、保护机体和反映病候、协助诊断的作用。D、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别络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任督别络与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主要起沟通表里两经和补充经脉循行不足的作用。E、奇经八脉:既不属于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联系密切。奇经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异行,称为“一源三歧”。1、督脉总督全身阳经经气,称“阳脉之海”2、任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称“阴脉之海”3、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脉之海”、“血海”F、主要作用: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三、根与结——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1、四根三结:《标幽赋》十二经脉都是以四肢井穴为根,合称“四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合称“三结”a、标与本——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b、气街——经气聚集汇通的共同通路c、四海—指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位2、将胃、冲脉、膻中、脑四个部位分别称为水谷之海、血海(十二经之海)、气海、髓海四、经络的作用1.沟通内外,网络全身;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3.抗御病邪,反映病候;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五、经络的临床运用1、经络诊断:a.望诊;b.闻诊;c.切诊2、分经辨证3、循经取穴4、药物归经腧穴总论: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防御疾病的刺激点。(我国第一部腧穴学专著——《黄帝明堂经》,共收录349穴)腧穴的命名1.自然类2.物象类3.人体类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其特点是具有具体腧穴的名称,固定部位,有特定的经脉归属关系。2、经外奇穴:未纳入十四经穴范围,但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内容的腧穴,简称奇穴。3、阿是穴:以疼痛局部或与疼痛有关的压痛点作为腧穴特定穴:指在十四经腧穴中具有特定称号、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特定穴主要有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交会穴等十类五输穴: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简称五输穴。“井”多位于手足之端;“荥”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合”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1、阴经的井荥输经合分属木火土金水,阳经的分属金水木火土;2、临床运用十分广泛,“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3、近代: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多用于各种热病,腧穴多用于肢节疼痛,经穴多用于气喘咳嗽,合穴多用于腑病4、五输穴按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母”的原则选穴,虚症用母,实证用子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称“十二经原穴”。A.临床运用:主要表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络穴:络脉由经脉分出处各有一腧穴,称络穴。十二正经各有一络穴,加上任督二脉络穴和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脉B.主治各自所属络脉的病证为主,同时也治本经及表里经循行所过部位及其归属脏腑疾患郄穴: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之处的腧穴,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之下。十二经及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各一个,总称十六郄穴。C.临床多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的郄穴常治疗血症;阳经多用来治气形两伤的急性肿痛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统称背俞。均分布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旁开1.5寸D.能反映脏腑功能盛衰,可用以诊查和治疗相应脏腑病症募穴:五脏六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也成“腹募穴”。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背俞穴使用,称“俞募配穴”。所谓“审募而察俞,审俞而察募”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汇聚的八个腧穴。可治疗与八者相关的病症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在四肢部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E.既可治疗各自所属经脉的病症,也可以治疗所相通奇经的病症。(或将八脉八穴配合八卦以按时取穴治病)下合穴: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灵枢》提出“合治内腑”理论,说明六腑病应取用其下合穴。胃、胆、膀胱三腑的下合穴为本经五输穴的合穴,大、小肠、三焦在下肢另有合穴。交会穴: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腧穴腧穴的生理功能:1、输注气血,濡养百骸2、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主治规律1、分经2、分部腧穴临床运用1、诊断方面: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的作用2、治疗作用:A.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B.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C.特殊作用:a.良性双向调整作用;b.相对特异性;c.全身作用;d.特定腧穴,特定主治腧穴定位方法1、体表标志定位法:以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确定经穴的定位的方法。2、骨度折量定位法: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3、指寸定位法:同身寸法,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一夫法)】4、简便取穴法
本文标题:经络腧穴学江西中医药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5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