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望而生畏还是兴趣盎然?——《奇怪的大石头》教学案例朱吴镇第一小学范晓昀联系方式:15820058225【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教师要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准确语句进行引导,提出有效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度,难度太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而教师的“导”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的,所以张弛有度的提问,才能让孩子对文章有从片段到循序渐进的把握。望而生畏还是兴趣盎然?——《奇怪的大石头》教学案例【案例背景】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教师要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准确语句进行引导,提出有效的问题,而教师的“导”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的,所以张弛有度的提问,才能让孩子对文章有从片段到循序渐进的把握。《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教学流程】师:刚才我们小组交流预习的时候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你的疑问?同学们都真会提问题,这块大石头都“奇怪”在哪?(板书:奇怪)生1:这块大石头为什么没有卧进土里去呢?生3:大石头周围为什么都是平整的土地呢?生4:为什么就这一块石头呢?师:把文中哪个词来形容更好?生:孤零零生5: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师:课题是奇怪的——生:大石头师:看课文图片,理解什么是“严严实实”师:请你试着读一读这句话。生有感情朗读师:听你读,就是感觉到石头就是大,就是找不到他。谁再读一读?生有感情再读此句师:谁能把全段读好,让大家感觉到石头的巨大,感觉到孤零零的,感觉到李四光捉迷藏时的机灵,一同感受出来。师:如果你发现了这样的大石头会提出什么问题?生1:这块石头为什么那么大呢?生2:大石头的旁边为什么没有别的石头呢?生3:为什么它会自己在这片草地上呢?生4: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师:大家和李四光一样都提了很多问题,他都请教了谁?生:老师和爸爸生分角色朗读师:李四光都问了哪些问题?课件出示李四光提出的问题生齐读四个问题师:当你把李四光提的一个一个问题读一遍后你有什么体会?生:……师:想一想,这四个问题之间的联系生再读这四个问题,再谈体会(只有个别学生举手)师:那你觉得李四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呢?生1:李四光是一个非常会提问题孩子。生2:李四光是一个不懂就问的好孩子。生3:李四光是一个对问题刨根到底的孩子。生4:李四光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孩子。师:谁能能带着这种感受把这些问句读的特别棒呢?生:读问句师:李四光就是这样一个一个问啊,问啊。他去问老师,老师说不清楚。又去问爸爸了,爸爸也不知道。他放弃了没有?生:没有。师:李四光是怎样揭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的来历的?你知道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吗?快读朗读读9—10自然段。生默读9—10自然段,用笔画出能具体体会到他是怎样做的词语。师:谁来谈谈你的体会?生1:长大后,他在英国学习的时候,非常想弄清楚大石头到底是哪来的。生2: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生3: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师:你从“专门”体会到什么?生:李四光不研究别的,一直研究这个问题。师:这有一道填空题,看谁会填。我找一个代表说。(出示课件)生:填空后自由读师:你从括号里的词体会到了什么?生:从“终于”这个词明白了李四光非常辛苦。师:从这个词明白了李四光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有没有间断?生:没有师:遇到困难,放弃不放弃?生:不放弃师:这就是平时说的坚持生:不懈师:从小到大,一辈子把一个问题研究透彻。就是那个词的意思。请读请读出李四光的决心生:读坚持不懈师:一个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就会弄清楚的,要坚持许多年,研究许多领域,才能明白,最后取得震惊世界的结果。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这个过程是艰苦的,这个过程也是让人敬佩的。【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并且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要把握住课堂,课堂有效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语文课应该有这样三个标准:环节要简,主线要明,问题要精!这就要求有效的提问应从整体入手,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大问题设计应该是提纲挈领,因此设计能贯穿全篇的问题来当主线,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就是张庆老师倡导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本节课我提出来了练习上下文的四个大问题:第一,“大石头怪在那里?”第二,“李四光问了哪些问题?”第三,“李四光是个怎样的孩子?”第四,李四光是怎样揭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的来历的?课堂提问呈递进式进行,层层深入,非常有效。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问题要难易适度,难度太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对于李四光提出的四个问题,开始在读完两边后,我问孩子们:当你把李四光提的一个一个问题读一遍后你有什么体会?孩子们很茫然,然后我有换了一种问法:你觉得李四光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回,孩子们积极参与了,有话可说了。这就是暴露出我的课堂提问的一个弊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情感体验是沉睡着的,一般不是马上就会被激活的,需要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引导中抓住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的切入口。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应用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适应学生的水平发挥。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找不到思维的切入点,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提出的问题太急,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就好象喂一口饭还没嚼就要学生吞下去一样。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文标题:《奇怪的大石头》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7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