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四、社会互动的特殊形式——集合行为
1第五讲社会互动(socialinteraction)与符号互动理论互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社会角色、结成社会关系并进而产生社会结构。研究社会互动是从微观层次上理解社会构造、建立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学进而研究社会交往、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2一、什么是社会互动并非只有人类才进行社会互动,但非人类的生物体总是用一系列非常固定的行为彼此沟通。日常生活中,我们给朋友写信,向上级汇报工作;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如回答他人的问题,对他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这种社会交往过程就是社会互动。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发生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34二、社会互动的前提必须发生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相互交往依赖的过程并非要面对面的场合才能发生,但它一定要借助于媒介传播信息,如信件、书籍、图画、电话、电脑等;人际间互动的最大特征:人类不只对彼此的行为作出反应,还在解释或“定义”他人的行为(否则对牛谈琴)5社会互动的过程互动媒介6外国的手势语翘拇指(thumb):在日本是表示男人、您的父亲。在美国、法国、印度拦路搭车时用翘拇指表示。伸出食指(forefinger)和中指(middlefinger):在英国有两种含义,当做这一手势时,手掌朝着对方,表示胜利;若手背朝着对方,则表示侮辱。单伸食指:在美国表示请对方稍等。法国学生在请求回答问题时也用这一手势。在澳大利亚用这一手势则表示“请再来一杯酒”。伸小指(littlefinger):在日本表示女人、女孩子、恋人;在印度、缅甸则表示想去厕所;美国、尼日利亚等国用这手势表示打赌;泰国还用来表示和好。食指作弯钩状:在日本则表示小偷。泰国、菲律宾是表示门匙、上锁。印度尼西亚是表示心肠坏、吝啬。在泰国、新加坡是死亡的表示。新加坡还表示拳击比赛中的击倒;缅甸表示数字“5”;斯里兰卡表示一半。拇指与食指作环形状、中指、无名指(ringfinger)、小指翘起:这两个手势合在一起,日本、韩国、缅甸是表示什么也干不了和不成功。而美国则表示同意、了不起、顺利;突尼斯用来表示傻瓜、无用;在荷兰是说明事情正在顺利进行。7三、社会互动的类型(一)依社会互动的媒介划分1、语言沟通2、非语言沟通体态、衣着、个人财物都可以成为非语言沟通形式。主要形式是身体语言和个人空间。※身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和动态体语(1)面部表情展示情绪的变化,但不易觉察(2)动态体语表达的意图较明确,但不同文化中表达的意图是不同的:如上下点头“是”,左右摇头“不”。但马来半岛的萨芒人头前伸“是”,而马来西亚的小黑人向下看“不”双手交叉,在埃塞俄比亚:向妇女求爱;以色列:军事意义。(3)静态体语“暴露”真实信息8(二)根据互动社会本质的不同区分:1、合作(定义、作用、条件、囚徒困境)囚徒困境: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抓,警察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就把他们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5年;如果两个都抵赖,由于证据不足各判1年;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刑10年。如果两个囚徒都只是为自己利益打算的所谓“理性主体人”,对策的结果会怎么样?如果B不坦白,A坦白的话将被放出来,不坦白的话判一年,所以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B坦白,A坦白的话判5年,不坦白的话判10年,所以坦白还是比不坦白好。这样,坦白就是A的最优策略;同样,坦白也是B的最优策略。结果是,每个人都选择坦白,各判刑5年。可见结局(坦白,坦白)是这个博弈的解,是纳什均衡。92、竞争(定义、特点、竞争规则)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公务员考试“刷人数”)3、冲突(定义、与竞争的区别、类型、功能)4、强制(定义、注意事项)5、顺从与顺应(二者区别)10四、互动空间——人际距离(interpersonaldistance)人际距离可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来测量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11人际距离与心理防御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12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为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距离,每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1)亲密距离:(15厘米~44厘米)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13(2)个人距离:1.5英尺~4英尺之间(46厘米~122厘米)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思考:两个人越凑越近表示什么?14(3)社交距离:4英尺~12英尺(1.2米~3.7米)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思考:外交场合,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为何一般需摆设茶几(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15(4)公众距离:12英尺~25英尺(3.7米~7.6米)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16在图书阅览室,你发现有人已经坐在桌子旁(红色部分表示的位置),在剩余的四个位置中,你会选择哪个位置坐下?17四、社会互动的特殊形式——集合行为18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在其1921年出版的《社会学导论》一书中,最早从社会学角度定义“集合行为”。(一)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指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二)集合行为的特征◆无组织、领导、自发产生◆无明确、具体的计划、目标、期望◆无约束,不遵从现行的规范,无新的规范◆个人无固定角色,角色匿名状态◆狂热情绪,缺乏理智◆时间相对短暂19(三)集合行为的表现形式◆恐慌——火灾、地震、大堤决口、沉船、空袭、抢购◆聚众——围观、游行、怠工、灭火◆骚乱——停电、断片、裸奔、打砸◆狂热、狂欢——演出、影星、球星◆公众舆论——街头巷尾、闲言、传闻、谣言◆时尚——赶时髦、服饰、语言20谣言的强度=事情的重要性×情况的模糊程度21谣言在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的杀伤力正如奥尔波特等学者所言:“……谣言的散布,一直是重大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在危机时刻更是如此,每当社会局势紧张,不实的报道便恶毒地增长……谣言或散布不必要的担忧,或夸大希望,从而使道德遭到破坏,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尤为有害的是,它们传播敌视和仇恨……的有害偏见。”广东部分地区爆发非典时,各种传言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四处散播,从广州市向深圳、珠海、东莞等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蔓延,随后又向海南、福建、江西、广西、香港等邻近地方传播,其他省市也有传闻。在广大的农村,放鞭炮、喝绿豆汤能防治非典的谣传也波及甚广。有些人连“和病人打个照面就能死人”和“缺米缺盐缺水”这样的谣言都相信。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深圳打工者关于中国非典人数超过一万的手机短信在物质利益的诱导下迅速传播了200余万条(该短信带有请将短信发给多少人,则转发者的手机将被自动充值若干元的利益诱导),这在当时无疑更是极大加剧了危机形成的恐慌和社会失序。222005年1月17日发生在智利一个海滨的谣言却产生真实的危害。这一天,三个年轻人恶作剧地在海边大喊“浪来啦”,迅速引发海边游客集体狂奔,各种关于海啸的呼号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蔓延开来,导致当地数万居民逃离,连电视台都出动记者报道人们逃离的状况,警告人们注意安全,结果还是有很多人从超载的汽车上摔下来受伤,此后政府反复告示公众这是谣言,智利没有海啸,但是仍有许多人躲在山上不下来。无论是在突发公共事件是否已经发生的情况下,类似这样的谣言被公众相信,不仅仅是因为谣言本身具有的杀伤力,更是由于人们面对正在发生的危机以及无法掌控信息的前提下为自身预设的恐慌。有效中止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的谣言传播,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其治理成本,而且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成熟心态。23谣言止于公开。老百姓是相对信任政府的,危机来临时,希望尽快听到权威部门的声音。但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关部门常常失语,或者反应迟钝,导致谣言泛滥。面对谣言短信,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准确地发布有关信息,将真相公布于众,主动引导舆论,最大限度地减少谣言带来的危害。24核泄漏传言让河南杞县居民纷纷外逃避难2009年6月7日该县一家工厂在利用化学物质“钴-60”对农作物进行辐照管理时发生故障。后经国家环保部专家组监测认定,没有发生放射源泄漏,无环境污染7月17日有人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散布“杞县发生核泄漏”、“钴60将爆炸”等谣言,立即引发群体恐慌,大批群众当天即乘出租车、三轮车、拖拉机等逃离家乡。后经当地政府全力工作,发榜安民,说明真相,人们终于在次日陆续归家252009年7月18日,开封县公安局以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将在网上发帖传播不实传言的开封县居民张某刑事拘留,另外4名传播者分别被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处罚“因谣治罪”不可不慎装聋作哑的地方政府更应问责政府消极不作为是恐慌主因消除谣言,不靠封口而要靠“开口”杞县事件背后凸显的是政府并不将及时澄清事实,发布消息作为自己的义务。政府必须及时满足民众对紧急事件的知情权,处罚那些在恐慌中传递消息的民众,只怕并不是给此事画上句号的正确方法。26(三)集合行为的理论解释1、基本条件理论(集合行为发生的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斯梅尔塞)①环境条件——物质条件、社会条件。②结构性压力——社会中的因素
本文标题:四、社会互动的特殊形式——集合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7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