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16页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范畴一、人口学概念含义:是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分类:人口学可分为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1、狭义人口学:即人口统计学。研究对象:人口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内容:数量,构成,发展2、广义人口学:包括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人口生态学等,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人口发展过程与社会,经济等发展过程的关系与规律二、人口学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条件下人口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主要包括:A、人口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B、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诸现象的内在联系;C、人口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规律性。三、人口变动含义:人口状况随着时间和所处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分类:1、人口自然变动含义:人口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和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变化的过程。内容:人口自然变动受生理因素所制约,同时受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因素的影响。2、人口机械变动含义:人口机械变动也称人口迁移,是人口在空间上的一切移动,包括改变定居地点的永久性移动和暂时性的移动。内容:引起人口机械变动的因素是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原因。人口机械变动,使人口的地区分布可能发生变化。3、人口社会变动含义:人口在一定社会里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到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变动。内容:人口社会变动改变了人口的社会构成。四、人口增长,人口发展和人口转变1、人口增长含义:人口数量的变动以及由此反映的人口成长过程。内容:在封闭人口中,人口增长主要指人口自然增长。在开放人口中,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增长。2、人口发展含义:人口发展指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口,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发生数量增长变化,以及质量,构成和各种外部关系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3、人口转变含义: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相对演变过程。指人口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转变,是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以人口的出生,死亡,自然增长的不同状态为标志,由低级向高级阶段转变的过程。第2页,共16页实质:在一个封闭人口中,它决定了人口增长的态势,反映了人口发展的实质。内容:人口转变既体现了人口自身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又反映了人口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五、人口学体系内容(了解)人口统计学:通过数量表现揭示人口现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是人口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方法论学科,也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章人口再生产一、人口再生产1、界定:新一代人口出生,成长和老一代人口衰老,死亡不断重复的世代更替过程,从而使人类自身生产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人口再生产既是自然过程,又是社会过程。2、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区别:A、生产成果不同B、实现单位不同C、生产周期不同D、生产目的不同3、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变量及其联系(1)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再生产A、出生率:主要指某地在一年内出生人数与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用千分数表示。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平均总人口数)×1000‰。B、死亡率:主要指某地在一年内死亡人数与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C、自然增长率:是年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后的人口自然增加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用千分数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Nr=b-d)D、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再生产关系(a)bd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再生产规模扩大;表现为扩大再生产模式。(b)b=d人口数量不变,人口再生产规模不变,表现为简单再生产模式。(c)bd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再生产规模缩小,表现为缩减再生产模式。(2)人口再生产率与人口再生产女儿一代人口数同母亲一代人口数之比。又称人口繁殖率。它表示平均一个妇女一生中生育的女孩数。(如果接替母亲生育职能的女儿数量越多,人口再生产率越高,人口再生产规模扩大可能性越大,反之越小,甚至缩减。)A、Rr1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再生产规模扩大;表现为扩大再生产模式。B、Rr=1人口数量不变,人口再生产规模不变,表现为简单再生产模式。C、Rr1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再生产规模缩小,表现为缩减再生产模式。二、生育研究的主要指标1、生育率(GFR)含义:是指一定时期生育婴儿数与育龄妇女人数之比。即某年每1000名15-49岁妇女的活产婴儿数。内容:生育率指标同可能生育的特定性别年龄的人口联系起来(通常是15-49岁的妇女),排除了年龄性别结构的影响。因此,生育率比出生率更能揭示生育水平的变化。2、分年龄生育率含义:指一定年龄组中每1000位妇女的全年活产婴儿数。可衡量不同年龄人口在生育水平上的差别。内容:分年龄别生育率不仅可以从生育模式的角度反映育龄妇女的生育过程,而且可以从生育水平的角度反映育龄妇女的生育状况。3、总和生育率(TFR)含义: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第3页,共16页内容:假设一批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总和生育率可以反映人口再生产状况。A、TFR2.1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再生产规模扩大;表现为扩大再生产模式。B、TFR=2.1人口数量不变,人口再生产规模不变,表现为简单再生产模式。C、TFR2.1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再生产规模缩小,表现为缩减再生产模式。三、生育模式的变迁1、生育模式的界定: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在年龄序列上水平分布的表现形式。描述妇女分年龄生育率水平的综合状态,反映妇女生育水平和变动趋势,通常表现为总和生育率和分年龄生育率分布的变化。2、生育模式的特点及其趋势(1)特点A、高生育率模式的特点:峰值高且峰期长,高龄早,结束迟,曲线高而长B、低生育率模式的特点:峰值低且峰期短,高龄迟,结束早,曲线低而短(2)总的趋势:由高生育率模式向低生育率模式转变四、有关生育的理论观点1、提出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1)每个家庭通过衡量最后一个孩子带来的正,负效用来做出生育决策。该模型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研究家庭的生育抉择行为。(2)孩子的成本可分作两部分:A、直接成本:即将孩子抚养自立所花费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婚姻等的费用,直接的货币支出B、间接成本:即父母,主要是母亲因哺育照料孩子耗去时间而丧失受教育、获得更有利岗位和升迁而减少收入的机会,又称机会成本。(3)孩子的收益:A、劳动-经济效益:孩子长大后可通过劳动为家庭提供经济收入。B、养老-保险效益:在发展中国家,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孩子充当家庭养老角色。C、消费-享乐效益:孩子作为“消费品”,具有满足父母感情和精神需要的效益,能够带来“天伦之乐”。D、维系家庭地位的效益:继承家业,将家庭地位维持下去。E、扩展家庭效益:一般发展中国家希望“多子多福”,子女多可以保障并保持家庭的昌盛。(4)总结:莱宾斯坦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边际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上升,而边际孩子的劳动-经济效益、养老-保险效益等却明显下降,家庭经过成本-收益衡量,减少生育数量,致使生育率不断下降。2、贝克尔提出数量质量替代理论A、贝克尔论证了孩子数量与质量替代的理论。他主要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均衡理论(在商品价格和消费者收入一定条件下,消费者购买两组商品实现最佳组合或最大效用)分析家庭的生育行为。B、他把孩子视为一种耐用消费品,认为孩子的数量和质量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随着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家庭在追求孩子效用最大化时候选择偏好更倾向孩子质量,发生由投入孩子数量成本向质量成本转移,以孩子质量替代数量。五、死亡模式及其特点1、死亡模式的涵义含义:总死亡率变动趋势为已知前提下,分年龄死亡率水平分布的表现形式2、死亡模式的趋势及特点(1)死亡模式的趋势A、高死亡率的死亡模式向低死亡率的死亡模式转变第4页,共16页B、高婴儿死亡率型向低婴儿死亡率型转变C、死亡人口年龄构成由年轻型向年老型转变(2)死亡模式的特点A、高死亡率的死亡模式的特点:U型,人口再生产速度较快B、低死亡率的死亡模式的特点:J型,人口寿命较长六、性别的构成与人口再生产1、性别构成的涵义男女性别分布状况,即两性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可用性比例和性别比来衡量。2、性别构成的原则:数量,质量均衡七、年龄构成与人口再生产1、年龄构成涵义含义: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以百分数表示。2、年龄构成类型的涵义(1)含义:按照反映年龄构成的指标和一定的标准,将不同的人口集团或同一人口集团的不同时期区分为不同类别。(2)有关年龄构成类型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少年儿童系数,老年系数,老少比,年龄中位数3、人口年轻化(动态)和年轻型人口(静态)辨析4、人口年龄构成类型与人口再生产的关系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少年儿重系数(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40%以上30~40%30%以下老年人口系数(≥65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5%以下5--10%10%以上老少比(≥65岁人口/0~14岁人口)15%以下15~30%30%以上年龄中位数20岁以下20~30岁30岁以上八、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1、人口再生产类型界定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不同特征。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及其转变(1)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A、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极高的死亡率、极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寿命很短,世代交替迅速。B、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寿命稍有延长。C、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寿命延长,世代更替缓慢。(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含义:即人口再生产类型依次由一种类型转向另一种类型,实际上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高水平向低水平进行的转变。3、人口转变与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辨析(3点区别)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人口转变的主要内容,两者的划分的根本标准相同,但是:第5页,共16页A、基本内涵不同:人口转变注重人口的质量,即人口的发展,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注重数量,即人口的自然变动B、范围不同:人口转变除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还包括生育观念,生育行为,年龄构成变化,生活质量C、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同第三章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一、人口基数,规模及其临界点1、人口基数的界定人口基数一般指作为衡量人口增长的基准的人口数量。主要涉及人口增长的绝对量,通常人口基数与人口的增量保持一致。2、人口规模、人口规模临界点(1)人口规模A、人口规模:属于人口范畴,指人口数量所涵盖的范围和所体现的分量和格局,可视为人口总量的同义语B、最高人口: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环境条件下,能维持生存需求的最多人口数量。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对一个地区的最高人口是有影响的。一般说来,人口规模的最高限度会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C、最低人口: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和一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生产个消费活动的最低限度的人口数量。低于这个人口数量,生产的组织与分工及消费活动就要受到影响。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对环境需求的最低人口是有影响的。一般说来,人口规模的最低限度,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人口规模临界点A、适度人口涵义:是指一定目标下的最适宜人口数量,即最优人口。B、判断的标准:(a)经济标准,按此标准,适度人口即人口经济效益最高点的人口数量;相应的衡量指标为人均国民收入等;(b)社会标准,按此标准,适度人口即人口社会效益最高点的人口数量;相应的衡量指标为生活质量指数等;(c)资源环境标准,按此标准,适度人口即资源环境效益最高点的人口数量;相应的衡量指标为环境评估指数等;此外,还可以综合利用各种标准确定适度人口。二、人口增长的衡量指标及其意义1、人口增长率。含义:人口增长率是一年内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全年的人口
本文标题: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8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