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现代企业管理第12章
第十二章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第一节技术创新概述一、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概念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所著《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形式主要有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产品质量(产品创新)、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创新)、开辟新的市场(市场创新)、获得新的供给来源(原材料创新)和实行新的组织方式(组织创新)。创新能导致经济增长,并使经济增长呈现周期性。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Mansfield)认为,当一项发明被首次应用时,才称为技术创新。斯通曼(Stoneman)认为,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输入生产系统,并通过研究开发,努力形成商业交易的过程。我国学者傅家骥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赢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技术创新应是“研究与开发(R&D)发明——技术与市场检验转化为生产力——创新扩散商业化产业化”一系列创新活动过程。理解技术创新的概念,需要把握以下5个要点:(1)从技术创新的主体来看,包括个人、以企业为代表的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三种类型。(2)技术创新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往往要有相应的组织、管理甚至制度的变动相配合,但在概念上,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涵盖的范围是有区别的。(3)从技术创新的对象领域来看,既包括生产体系中各要素的创新,如生产设备、生产器具的创新,也包括产品实体方面的创新。(4)从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动的程度看,既包括技术的根本性变化,也包括技术的渐进性变化;既包括“首次”的原创性技术创新,也包括创新技术成果的扩散性应用(即在世界上不算新,但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仍然是新的);可以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也可以是将已有技术进行新的组合(并没有新知识和新技术产生)实现技术创新。(5)广义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商业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科学认识价值等多重价值性。二、技术创新与有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1.与技术发明的区别和联系技术发明是指在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并创造出与已有产品原型或方法完全不同或有很大改进的新产品原型或新的方法。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最大的不同是,技术发明只考察技术的变动,不考察是否成功进入生产领域和产生经济效益。技术发明可以形成具有商业目的的技术性构想,从而构成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创新可以包含具有商业目的的技术发明。2.与研究开发的区别和联系研究开发是构成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环节,因此它只能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但是,当研究开发活动未延伸到商业化应用时,它则不是技术创新的组成部分。也有一部分技术创新并不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活动。因此,研究开发并不是技术创新的必备条件。3.与技术成果转化的区别和联系技术成果转化一般是指将研究开发的技术原型(产品样机、工艺原理及基本方法等)进行扩大实验,并投入实际应用,生产出产品推向市场或转化成熟工艺再投入应用的技术活动。与技术创新概念不同的是,技术成果转化主要侧重于技术活动的后端;而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源于已有的研究开发成果,而且可以源于技术的研究开发活动本身。因此,严格地讲,技术创新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包括了技术成果转化。4.与技术进步的区别和联系技术进步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在经济学上,技术进步是指生产函数扣除资本、劳动等要素的贡献后的余额。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有许多,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等,但实现技术进步的根本途径则是技术创新。因此,相对于技术创新而言,技术进步是一个包括内容更广泛,同时也更宏观的概念。技术创新只是技术进步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1.按创新程度分类按创新程度分类,有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性改进所产生的创新。在现实的技术经济活动中,大量的创新是渐进性的,这种创新活动带来的效果往往是制造工艺、产品性能等的优化提高。根本性创新是指在技术原理上有重大突破改变的技术创新。2.按创新的对象分类按创新的对象分类,可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类。产品创新是指以改变产品为目的所进行的创新。产品创新包括在技术变化的基础上推出新产品,也包括对现有产品进行局部改进而推出改进型产品。工艺创新又称过程创新,是指对生产过程进行技术变革。工艺创新包括采用全新制造工艺,也包括对原有工艺进行改进。3.按创新技术的来源和组织形式分类按创新技术的产生来源以及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又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1.主要内容(1)技术创新的决策管理,广义地说,技术创新的决策贯穿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各个部分和环节中,但集中的、影响大的决策主要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和技术选择。(2)技术创新活动环节的管理,主要包括研究开发管理,新产品生产和营销管理,技术转移管理(引进和输出)。(3)技术创新的要素管理,主要包括技术信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创新能力管理。(4)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包括技术创新的组织机构、队伍建设、激励措施等的管理。2.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特点(1)战略性。(2)综合性。(3)权变性。(4)非程序性。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1)R&D能力。(2)生产能力。(3)投入能力。(4)管理能力。(5)营销能力。(6)财务能力。(7)竞争能力。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对上述各项能力用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能力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选用可以量化的较为客观的指标。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的选择会因为企业类型的不同、评价目的的不同、选择指标的原则和思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目前很难建立一种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1)对技术创新工作和技术创新人员给予高度重视2)加强市场需求和竞争地位的研究3)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4)加强合作和建立战略联盟5)加强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第二节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分析与管理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1.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人们早期对创新过程的认识是:研究与开发(R&D)或科学发现是创新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是由技术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R&D,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某项新技术、新产品引入市场,市场是研究开发成果的被动接受者,如图12-1所示。图12-1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2.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研究表明,出现在各个领域的重要创新,有60%~80%是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所激发的。在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中,强调市场是R&D构思的来源,市场需求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机会,并激发为之寻找可行的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引发的结果,市场需求在创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需求拉动的创新多是渐进型创新,而技术推动的创新则主要是突破性创新。3.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强调创新全过程中技术与市场这两大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在产品生命周期及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单纯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创新过程模型只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创新过程模型的特例。图12-2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4.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创新过程模型,它不是将创新过程看做是从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序列性过程,而是将创新过程看做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R&D、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的过程,称为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如图12-4所示。它强调R&D部门、设计生产部门、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密切合作。图12-3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图12-4一体化的创新过程模型5.链环模型克莱因和罗森堡(S.KlineandN.Rosenberg)于1986年提出了链环(或称链环—回路)模型。这一模型侧重于创新过程的描述,它将技术创新活动与现有知识存量和基础性研究联系起来,同时又将创新各环节之间的多重反馈关系表达出来,是对创新过程较合理、较详细的解释。6.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综合模型这一模型是考虑了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下一项创新的发展过程模型。该模型表明了技术和市场这两个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与创新过程的联系以及企业内部两个关键部门(R&D、销售)与创新过程的联系;模型将创新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指明了各阶段创新的实施者及相应的实施或管理任务。因此这一过程模型更侧重于过程管理。7.系统集成网络模型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提出了又一种创新过程模型,即系统集成网络模型,它是一体化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战略联系,更多地借助于专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仿真模型替代实物原型,并采用创新过程一体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它认为创新过程不仅是一体化的职能交叉过程,而且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链接的过程。二、持续创新过程分析一项重大创新出现之后,往往会有一系列的创新跟随其后,形成创新群,从而引起新产业的成长和老产业的再生或衰亡,这一过程称为持续创新过程。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N.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JameM.Utterback)通过对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持续创新过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类型和创新程度取决于企业和产业的成长阶段。他们把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及产业组织的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即不稳定阶段(流动阶段)、过渡阶段(转移阶段)和稳定阶段(专业化阶段),并与产品生命周期(PLC)联系起来,提出了描述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产业创新分布规律的A-U创新过程模型,如图12-5所示。A-U创新过程模型描述了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情况。图12-5A-U创新过程模型1.不稳定阶段(流动阶段)根据A-U创新模型,在产品生命周期早期,产品原型的创新水平很高,但由于设计思想缺乏一致性,此时多种产品设计进入市场且频繁变动(如早期的汽车和计算机),主导设计尚未确定。与变动的产品设计相适应,制造工艺和产业组织也是不稳定的,所以这一阶段称为不稳定阶段。对于从事创新的企业来说,在这一阶段R&D支出较高,但却不太可能立即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2.过渡阶段(转移阶段)经过一段以不断尝试纠错为特点的技术发展与变动时期,会出现一个将技术资源与市场需要联结起来的代表优秀产品的主导设计。主导设计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标准”,降低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在主导设计确定后,产品创新率急剧下降,产品基本稳定,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专用生产设备逐步取代通用生产设备,创新重点从产品创新转移到工艺创新,彻底的工艺创新频率则很高,并趋向于向一种主导产品设计和大批量生产的转化。这种转化加剧了价格和产品性能方面的竞争,而成本的竞争又导致生产工艺的彻底变革,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能力和规模在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中愈发显得重要。3.稳定阶段(专业化阶段)在稳定阶段,主导设计的出现使产品设计、生产程序与生产工艺日趋标准化,彻底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频率都很低。大规模生产使制造效率大大提高,企业由此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企业进一步创新的重点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渐进性的工艺创新。生产过程和企业组织日趋专业化和纵向一体化。稳定阶段对应于技术学习曲线上的成熟期,通常也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A-U创新过程模型表明,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持续创新过程是产业内的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和企业组织等方面从无序、离散状态向有序、高度整合状态转变的过程。在不稳定阶段,产品创新多,竞争的重点在于提高产品性能。在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技术创新以工艺创新为主,竞争的重点转向通过工艺创新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创新水平也从根本性创新向渐进性创新转变。在不稳定
本文标题:现代企业管理第12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4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