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文言知识】说“之”(一)动词到,往。例:①上自劳军。……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周亚夫军细柳》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或“这件事”“这种情况”等。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2.指示代词,这。例:之子于归--《诗经·周南》(三)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例: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菊之爱。--《爱莲说》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5.音节助词,无实义。例: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2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6.用于“前”“后”“内”“外”等词和他们的修饰语之间,可解释为“以”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例: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说“其”(一)代词1.用作第三人称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例: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②恐前后受其敌。--《狼》2.指示代词:其中,其中的。例:其一犬坐于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狼》3.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二)副词1.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马说》2.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3.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三)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3【文言知识】说“以”(一)介词1.介绍工具、方式等。译为:拿,用,凭着。例:①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②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例: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②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以”字后的宾语省略了)3.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4.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例: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说明:“以”字作为介词带宾语有时会形成状语后置的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例: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以为”有两种意思:一是认为,例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二是“把……当作”,例如“撰长书以为贽”,其中“长书”为“以”字的宾语前置了,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多见的,再如“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作“把……当作”讲时“以为”也可写成“以……为”,如“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4(二)连词1.相当于“而”,表示并列、承接或修饰关系。例:①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记》2.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例: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③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三)动词1.以为,认为。例: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是以】【以是】:因此,所以。例: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何以】:为什么,凭什么。例:何以战?--《曹刿论战》【无以】:没有(什么)、没有(谁)、没有(办法)。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以为】:认为。例:愚以为营中之事--《出师表》把……当作……例:①撰长书以为贽--《送东阳马生序》②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可以】:;可以用来,可以凭借。例: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5②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可以,能够。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文言知识】说“而”“而”字的用法有很多,不过在初中阶段主要作为连词来用的。主要考查的是以下几种用法: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可译为“又”,也可不译。例: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2.表示顺承关系,一般可译为“就”“接着”等,也可不译。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3.表示转折关系,一般可译为“可是”“却”。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4.表示修饰关系,“而”字前的部分表示“而”字后的动词的状语,一般可译为“地”,或不译。例:①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说“为”(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做”可以是各种行为,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恰当翻译)例: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②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③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6--《核舟记》④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2.判断词,是。例: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例: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由于”、“因为”。例:①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3.表替代。译为“给”、“替”。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4.表对象。译为“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译为“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四)特殊情况下,作为名词,可译为“做法”“心理活动”等。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文言知识】说“乃”1.表示时间上的承接,可译为“于是,就”。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表示两事顺承,可译为“才”。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3.表示事出意外,可译为“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表示肯定,可译为“是,就是”。例: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河中石兽》75.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们”。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文言知识】说“虽”1.表示假设或让步关系,可译为“即使”。例: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说“与”(一)动词1.给,给予。例: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不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2.赞许,赞同。例: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同“举”,选拔,推举。例: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4.参与。例: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答谢中书书》(二)连词和,同。例:①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出师表》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③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相与】共同,一起。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孰与】与……相比,谁(哪一个)更……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三)语气助词同“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文言知识】说“于”“于”用法较多,但在初中阶段主要作为介词使用。以下只简介常用几种:1.表示时间或处所,可译为“从、在、到”等。例: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2.表示某种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给、向、对、对于”等。例: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③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置于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例: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4.表示原因,可译为“由于”。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文言知识】说“且”(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9例: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河水清且涟猗。--《伐檀》(二)副词1.暂且姑且。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相当于将将要。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如: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文言知识】说“则”1.表示后一件事紧承前一件事,可译为“就、便、那么”。例: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2.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例: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4.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例: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文言知识】说“者”(一)代词1.用于动词、形容词等的后面,指人或事物。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102.用于数词后面,指代事物。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二)语气助词1.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无意义。例:以顺为正者,
本文标题: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54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