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五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一节认识建设小康社会第二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全面小康”目标的建立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小结页第三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二、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三、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全面小康”目标的建立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第三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第一节认识建设小康社会一、“全面小康”目标的建立1、“小康”的由来:*“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诗经.大雅》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生活宽裕、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邓小平在1979年12月会见当时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了“小康社会”的概念描述我国的现代化。*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3第一节认识建设小康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小康水平是不同的。解放前:中农;解放初:二亩地、一头牛;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的中等富裕水平,比1980年有很大飞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补充资料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及其内涵的探索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四个现代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1964年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四个现代化”深深烙刻在新中国近半个世纪的艰难创业历史上。但是这一战略目标更多地停留在现代化的物质层面上。第一节认识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是处于初级阶段的思想,并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代替了“四个现代化”的提法。这一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确立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重申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并使之具体化。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把“和谐”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而把我们对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认识从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这一重要论断。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把“和谐”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而把我们对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认识从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这一重要论断。认识小康社会◆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生活,是在基本解决温饱后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可称为总体小康。◆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第一节认识建设小康社会6第一节认识建设小康社会2.沿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前行◆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从2010年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从2020年到2050年,是第三步,通过30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一节认识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同时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第一节认识建设小康社会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的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第一节认识建设小康社会*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第一节认识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第一节认识建设小康社会第一节认识建设小康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3教学活动结合你个人的感受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你认为和过去的生活相比,现在有些什么样的变化?(主要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个人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回第2页第一节认识建设小康社会14第一节认识建设小康社会教学活动寻找小康之家1.活动目标:通过了解总体达到小康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自豪感。学会运用“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对小康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评价。2.活动过程:(1)准备阶段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调查30年前后工人、农民、教师的家庭经济状况变化。(2)实施阶段第一步:交流展示每个小组的调查结果第二步:分析不同群体的家庭经济状况变化特点和变化原因第三步:结合小康标准判定小康之家在所有家庭中所占的比例第四步:谈谈我可以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做点什么?15第二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某山村一山坡林地为主,可谓山清水秀,但生活十分贫困。村民急于脱贫致富,纷纷上山砍树,烧炭,卖木材。几年后,村民的人均收入增长有限,森林覆盖率却大幅下降,所生成才树木更是稀少,眼见无以为继。而且,随着山头渐秃,一场暴雨就成灾,整个村子陷入了发展困境。请问:1、这个山村的发展方式为什么不能持续?2、山村致富采用什么方式更适当?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16第二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1.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17第二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学活动材料一:在沈阳,我们每年使用约30亿个塑料袋,重1.5万吨。依据塑料袋的材质厚度,它需要大约20—1000年的时间才能被环境所分解。这些“白色垃圾”不仅影响市容,而且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部分塑料袋中含有苯乙烯等有毒成分,不可降解,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材料二:2008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并且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材料三:推进“限塑令”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面是有助于“限塑令”实施的一些措施:口树立科学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口依靠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口加大媒体和公益活动的宣传力度。口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口发挥立法手段、经济手段的作用。(1)请在材料三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效的措施,并在这一措施前的“口”内用“√”标出。(2)针对上一问中你所选择的措施,请写出具体的建议或行为要求,并说明它对推进“限塑”工作、减少环境危害所起到的作用。18第二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补充资料“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20世纪6、70年代以后,随着公害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其概念最初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其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加入了一些新的内涵。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该概念从理论上明确了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和资源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观点。——自然之友编《20世纪环境警示录》19第二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第二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适应于新阶段新要求而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适应于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面临着许多机遇。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这些矛盾的凸现又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要是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而要是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的这个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它旨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21第二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学活动活动天地1.你知道科学发展观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吗?2.假设你现在是一家牛奶加工厂企业的老板,试着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谈谈你的经营方法。22补充资料第二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大会认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
本文标题:《德育》第五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54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