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我国慢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2013)廊坊市中医医院三病区CML流行病学特点•发病率约为1.6-2.0/100000•男性略高于女性,占西半球国家新诊断白血病的15%。•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靶向治疗之前,中位生存期为5-7年。TKIs显著改善预后。•目前预测表明,美国CML患者将从2010年的70000例增长至2020年的112000例,于2050年稳定于181000例。•中国CML患者较西方更为年轻化,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ML中位发病年龄为45~50岁,而西方国家CML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发病机制•CML是一种克隆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征为9号染色体(ch9)和22号染色体(ch22)长臂易位。t(9;22)由来自ch9上的致癌基因v-ABL与ch22上的管家基因BCR形成融合基因BCR-ABL1,融合基因经转录、翻译形成Bcr-Abl1蛋白。•Abl1编码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此激酶经底物磷酸化后影响细胞的重要活性,如增强增殖能力、基质粘附力减弱、抗凋亡能力。因失去对融合基因产物的上游控制元素,Bcr-Abl1可自身磷酸化,而且不受控制的向下游蛋白发送信号,激活这些效应器通路。•BCR-ABL1融合基因存在于所有CML患者中,提示独特诊断生物学标志,疗效监测,以及可通过靶向药物治疗。•TKIs阻碍了ATP与Abl1酪氨酸激酶的口袋结合,抑制磷酸化,导致细胞死亡。选择治疗方案•20世纪70年代前治疗CML药物先后为砷剂混合物、马法兰、羟基脲,马法兰和羟基脲可改善血象和缓解症状,但不能延迟疾病进展,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4-5年。细胞遗传学显示CML患者Ph染色体100%阳性。•70年代之后,出现干扰素-α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两种不同治疗方案,不仅可达到Ph染色体阴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干扰素-α可诱导一部分Ph染色体阴性,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达10-15%。•临床随机试验进行马法兰、羟基脲或两者联合与干扰素-α比较,结果显示干扰素-α可延长中位预期寿命6-7年。但由于干扰素-α需皮下注射及其副作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限制了很多人长期使用。加用皮下阿糖胞苷可增加一部分患者的细胞学完全缓解率。•一项研究表明,两药联合可较单用干扰素-α有一定的生存优势,但同时也增加了毒副作用。选择治疗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需有与患者HLA相匹配的同胞兄弟、姐妹以及志愿者的供髓者所输入的异体骨髓。经全身照射和马法兰预处理后,随后输注捐赠者干细胞,可诱导大多数患者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可延长生存期,甚至治愈,尤其在患者慢性期进行移植。不幸的是,移植相关的死亡率限制了较为年轻患者和完全HLA匹配的供者。虽在输注前进行了去除T细胞,可降低同种免疫介导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但增加复发风险。选择治疗方案•至90年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CML慢性期和早期加速期合格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自从TKIs问世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了二线、三线、甚至四线治疗方案。•1996年,Druker及其同事第一次报道了CML细胞系高选择性2-苯胺嘧啶Abl1TKI对CML细胞系影响的相关数据,称为信号转导抑制剂571(STI571),即现在所熟知的伊马替尼,不仅可控制白细胞数量和恢复慢性期,还可诱导大部分患者细胞遗传学的缓解。•2期临床实验研究表明早期应用干扰素-α治疗失败后,应用伊马替尼可显示较高完全细胞学缓解率。随着伊马替尼的快速发展,现已出现二代药物(达沙替尼、尼罗替尼、伯舒替尼),三代药物(帕纳替尼)。许多因素影响着CML患者的慢性期及生存期。早在10年前,许多作者已发现年龄、白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计数、肝脾大小、贫血程度、血小板计数等因素与预后密切相关,至1984年sokal等根据COX模型将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级,提出Sokal的预后积分公式,两个大系列的前瞻性研究证实了该分级的可靠性。Exp是高等数学里以自然对数e底的指数函数。(e=2.71828)欧洲白血病网(ELN)于2013年更新推荐•1、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和尼罗替尼均推荐为一线治疗。•2、疗效的定义需要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监测。•3、取消原定义中的疗效欠佳。•4、最佳疗效定义为,分子学水平:BCR-ABL1转录水平在3个月时=10%,6个月时1%,12个月以后=0.1%,细胞遗传学水平:3个月时65%Ph阴性(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PCyR),6个月后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5、治疗失败定义:6个月时BCR-ABL1转录水平10%和12月以后1%,3个月无细胞遗传学反应(Ph+95%),6个月未达PCyR,12个月以后未达CCyR。•6、在最佳疗效和治疗失败之间的类型定义为警告,提示需要频繁监测。•伊马替尼服药3个月时若PQ-PCR定量大于10%,尽管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这预示疗效不佳,但欧洲白血病网协作组并不推荐此时更换治疗方案,因为并无证据表明这个时间点更换治疗方案可以改善预后。另外,3个月时BCR-ABL1转录水平低于10%和大于10%的患者总生存率仅相差10%,提示某些患者在早期节点换药是不必要的,可能引发比伊马替尼更多的毒副作用。副作用的治疗•所有TKIs都有相似的毒副作用,但由于对附加激酶抑制水平不同,故也有明确的差异。当伊马替尼作为唯一可获得的药物时,发生副作用时多选择暂时药物减量、停药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等。血三系减少可采用EPO、G-CSF和血小板输注。严重的皮疹和肝脏毒性有时可通过短期糖皮质激素解决。•目前,当出现3/4级不良反应时多更换TKIs药物,大多数患者至少能发现有一种TKIs药物可避免严重的副作用。较为棘手的是慢性2级不良反应,多表现为疲乏无力,影响生活质量及药物依从性,更换TKI药物可能有效。过去三年中,已报道了相当多的TKI二代、三代药物严重副作用。•所有二代、三代药物均有心脏毒性(可引起QT间期延长),对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应特别监测。达沙替尼及伯舒替尼引起胸腔积液,可通过减量解决,但也需更换药物。达沙替尼也发生小概率的肺动脉高压,通过药物撤减不一定可逆。尼罗替尼和帕纳替尼现报道了越来越多心脑血管、外周小动脉闭塞性事件,而存在危险因子的患者更易发生。•服用伊马替尼和达沙替尼时,有助控制血糖,但尼罗替尼却相反。其它严重副作用如肝炎、胰腺炎等,需进一步随访了解。停止治疗时机•当TKIs横空出世,所有人都认为应终生服用。2010年Mahon和他的同事报道了对100例2年以上分子生物学水平未检测到疾病的患者终止治疗。约40%的患者至今未发现分子生物学复发。大部分复发发生在半年内,所有患者在重新开始治疗后获得良好的反应。•即便在停药时已获得了持续而深度的疗效反应,但大部分患者还是在停药后出现至少分子水平的复发,所以对这类患者进行频繁的PQ-PCR的检测还是重要的。停药只限于临床试验,直到获得长期随访的结果。•可以在部分患者中终止治疗是个颇受欢迎的消息,但是,目前为止只有少数患者在分子水平未检测到疾病而符合停药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分子学上未见检测出突变基因,不代表完全没有白血病细胞,只意味着残存的突变基因含量水平低于PQ-PCR监测低限,更精确的测试提示残留病灶存在,但被其他机制所控制,最有可能是免疫机制。•TKIs药物停用后,再次服用疗效仍明显,因此对女性渴望怀孕的患者有益。孕期服用伊马替尼会增加胎儿先天性畸形的风险,但若患者已获得深度分子生物学缓解,怀孕期间暂时终止治疗不会危及长期健康。讨论与未来发展方向•近10年不到,CML已从不治之症转变为有正常生存期的疾病。其特点在于单分子事件,显示出对于理解分子发病机制和潜在靶向治疗的重要性。治疗目标已从延长生存期转向维持生活质量。这需要选择合适的TKIs药物以减少副作用,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尽管有以上治疗方面的显著成就,但仍存有3个问题:1、微小残留病灶在大部分治疗有效的患者中仍可以检出,提示仍存在静止期的白血病细胞。2、怎样能增加长期终止治疗的患者数量。3、10-15%患者仍对TKIs抵抗,具有高度疾病进展的风险。对急变机制的理解将是下一个10年的挑战。
本文标题:CML中国指南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558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