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赏析《驶向拜占庭》摘要:象征主义认为物质世界背后存在一个更为真实的精神世界,诗歌应该运用象征的手法,追求那种真实。作为后期象征主义巨匠,叶芝在《驶向拜占庭》一诗中,将象征主义发挥到了极致。通过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神秘和理性相结合的象征主义运用,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永恒纯净的理想之境——拜占庭,这里不仅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也是作者灵魂的归宿。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作者精神的追求,而且透露出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隐忧,从而展示了作者心忧天下的人文关怀。关键字:《驶向拜占庭》叶芝象征主义神秘1、作者简介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ButlerYeats,1865-1939)是著名的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20世纪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T.S.艾略特称他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在他颇丰的作品中,其诗歌创作吸收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的精华,几度升华,最终熔炼出独特的诗风。他的艺术探索道路被视为英诗主流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缩影。2、叶芝的诗歌叶芝的早期诗作带有唯美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色彩,以“玫瑰”意象著称;中期因受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的影响,诗风逐渐走向坚实明朗和接近现实,以“天鹅”的象征完美诠释其贵族情结;后期诗作融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神秘主义、双重意识原则与哲理思考于一体,以洗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象征,表现善恶、生死、美丑、灵肉的矛盾统一,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作为一个始终以其整个身心写作诗歌的诗人,叶芝每一次的蜕变,都包含着一个艰难的思想历程,昭示着一次思想的升华。毕其一生,诗人都在勤敏地进行着不断的思想内省,不断地自我发展,不断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和拓宽其诗作的创作技巧、创作领域和角度。3、从诗歌内容与意义、审美观点简单解读诗歌《驶向拜占庭》(1927)共有四节,主要是关于古代的痛苦和对永生的渴望,而永生通过艺术和诗歌是可以实现的。诗歌第一节,叙述者或人物——一位老人,也是一位年华老去的诗人,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外表真实但事实上臆想的世界,因为这是已经死亡的世界,在这里一切的生存和死亡都没有考虑“不老的智慧”。诗歌第二节,这位老人对自己瞬息将死的身体感到厌恶,并意识到了他灵魂的永恒活力,决定驶向拜占庭去学习“纪念碑上他的辉煌”,这其实也就是暗示他将离开这个尘世去往天堂。最后两节他到了拜占庭,和永生的印记面对面——圣人们在圣索菲亚的拜占庭大教堂的壁画上的镶金雕像(18行),帝王宫殿里在金枝上歌唱的金色小鸟(30行)。他希望燃尽他垂死身体的强烈欲望在燃烧者,并祈祷圣人将他变为一件永和的艺术作品(21—24行)。拜占庭成了天堂和他眼中永生的象征。诗歌提出,一件艺术品,如济慈的古翁(27行中暗指的),或一首歌,或一首伟大的诗歌,就是永恒的纪念碑。叶芝作为诗人的伟大志向就是要写出这样的诗。4、总结叶芝是一个将其整个生命都沉浸在诗歌里的人,在他的诗歌里充满幻美和智慧,他始终把生存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反思、热爱、探索、冥想。为什么诗人叶芝的激情会保持得那么恒久,也许正因为它不是来自于意识层面的,也不是来自于情感层面的,而是来自于生命最深处—来自于心灵之中的。他在最后两年中极力反对文艺创作从观念出发,主张从“心智的洞穴”中出来,到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从原始的、粗犷的事物中吸取艺术素材进行创作。所以他最后两年的诗风又有新的发展,摆脱了后期象征派意象繁复的弊病,使诗篇直接歌颂人生,艺术上具有歌谣体的特色。参考文献:查良铮,驶向拜占庭[J],外国文学,1982年08期。方汉泉,略论叶芝其人其诗[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周晖,评叶芝《航往拜占庭》一诗中“鸟”的意象[J],山东外语教学,2008年06期。彭予,驶向拜占庭——袁可嘉和他的诗歌翻译[J],诗探索,2001年Z2期。方杰,叶芝“拜占庭”诗中的再生母题[J],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03期。吴伟仁,2005,《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常耀信,2002,《英国文学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本文标题:赏析《驶向拜占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04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