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题散文部分第1单元汉家寨特利
[语言运用层]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________,满心________,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②如果你景仰皇帝,可以到禁宫周围散步,________你自己也是一个皇帝。③仙山琼阁,奇花异草,恰似________。A.幻视幻觉幻想幻境B.幻境幻想幻视幻觉C.幻觉幻视幻境幻想D.幻想幻境幻觉幻视【解析】幻视:虚幻的视觉。幻觉:没有受到外界刺激而在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出现的虚幻感觉。幻想:脱离现实基础的空想;毫无拘束地畅想,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进行不切实际地或无拘束地想象。幻境:虚幻缥缈的境界;幻想的境界。【答案】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C.《汉家寨》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生活的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毅力。D.当生命走向苍白的一刻,中华民族会活下去,汉家寨会活下去,因为我们有属于自己的潇洒和智慧,会用那份执着和坚强完成理性的延续、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解析】A项,“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B项,重复累赘,“妇孺”包括妇女和幼儿,与“孩童”不能构成并列。D项,语序不当,应为“汉家寨会活下去,中华民族会活下去”。【答案】C3.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要求前后句式一致,修辞手法相同。坚守是一种静默的等待,在等待中孵育理想的种子;。坚守是痛苦的,因为承受的是孤独的侵蚀;。【答案】(示例)坚守是一种执着的固守,在固守中建造进攻的营垒坚守是明智的,因为蓄积的是冲天的力量4.下面是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会徽,请写出该标识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解读全面,语言简明,句子通顺,100字左右。【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明确指出了解图的范围。其次,要明确构图的各个要素,联系图片的主题挖掘其代表的意义。【答案】①造型外形为汉字“汉”,代表武汉,亦代表中国;②造型中蕴含“鹤”“叶子”“浪花”;“鹤”为武汉的一个重要城市名片,叶子则代表绿色植物,浪花代表湖泊和长江。③其中也蕴含了江城武汉的2个首字母“J”“C”和武汉拼音首个字母“W”,也包含了阿拉伯数字10,代表第“10”届园博会。[阅读提升层](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声,或许还好受些。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暴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步步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这就是地理,我默想。前方蜃气迷蒙处是海拔负一百五十四米的吐鲁番盆地最底处的艾丁湖。那湖早在万年之前就被烤干了,我想。背后却是天山;冰峰泉水,松林牧场都远远地离我去了。一切只有大地的倾斜;左右一望,只见大地斜斜地伸延。嶙峋石头,焦渴土壤,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斜斜地倾斜。——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个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苍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5.走进戈壁滩,作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来加以烘托的?【解析】答题区域在1、2段,“四野的宁寂”“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说明这里的空寂,“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声,或许还好受些”,这些独特的感受来衬托寂静的氛围。【答案】作者首先感受到的是空寂。首先用“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来表现“空”,用“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声,或许还好受些”等一系列文字来烘托天山南麓戈壁沙漠的寂静。6.如何理解“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这句话的含意?【解析】首先明确“它”指代“山野之静”,再结合“收容”的含义来理解自己的感受。【答案】作者在这里写自己被永恒的“山野之静”所“收容”,意思是说自己被四野的宁静包裹着,完全融入周围的宁静之中。这种一路单骑行进于三百里空山绝谷的感受给作者的震撼是刻骨铭心的,因此他在有生之年再也无法忘记。7.本部分突出了汉家寨周围数百里为不毛之地,生存条件恶劣,有什么作用?【解析】这里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正因为如此,才能突出人与大自然的抗争,突出人们抗拒自然得以生存的勇气和坚韧。【答案】这里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描写完全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壮美的范畴,强调的是一种雄浑、苍凉、残酷的力量,表现出人在大自然面前无奈的同时,突出抗拒自然得以生存的勇气和坚韧。(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背灵魂回家曾晓文[注]①回家的路,总是漫长。②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十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再搭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终于抵达中原的一座小城。我已疲惫不堪,更不堪的是对别样重逢的期待。我走进家门,迎面撞见照片上风华正茂的父亲:浓黑的发是青春见证,鼻梁挺直正如他的个性,而他的眼神穿越岁月的雾霾风尘,明亮坦诚。照片下是他留给我的全部遗产:大约三千册书。它们立在质地不同的书架上,却拥有同样静默等候的姿态。③上一次回家是在一年多以前,父亲在尝试了多种疗法后,仍勇士般地与肺癌对峙。谁料不到两个月,他竟在死神面前折戟沉沙。父亲的照片是黑白的,摄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他正在读大学中文系,文采出众,担任学生刊物的副主编。他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甚至荣获省级文学奖。他毕业后自愿到东北边疆小城教中学语文。他在业余时间把《艾子杂说》等多篇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并寄给了史学家吴晗先生,得到了赞赏和推荐。“文革”伊始,吴晗先生惨遭迫害,父亲因与他的书信往来被定成“黑帮分子”。他的新鲜出炉的小说集被送回印刷厂打成纸浆,同时被打碎的,还有他的文学梦。我出生那天,他正被关在“牛棚”里“反省罪行”。他请看守带一张纸条给我的母亲,上面写着给我取的名字。晓文,通晓文学,他是以我的名字寄托文学梦想啊。④我慢慢地抚触一排排的书籍,书脊上似乎还有父亲的温热。20世纪60年代,父亲被发配到东北偏远的小山村劳改,7年后才回城,仍被剥夺教书的权利,只能在学校的工厂里打杂。1976年夏天,他因涉嫌“右倾翻案风”蒙冤入狱。在他坐牢的那段日子里,我被邻居唾弃,被同学欺侮,一个人躲在小屋里读他的藏书,以文学的烛光抵抗了生命中的黑暗。⑤我决定从父亲的藏书中精选出几箱,海运到加拿大。⑥翻开每一本书,都有数不清的仓颉创造的精灵跳跃出来,使世界霎时变得不同寻常。在2005年回国时,我带走了《二十四史》的前20本,这一次把后面的46本装进了纸箱,从此至少拥有了历史的完整。我找到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他知道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著之一,居然一口气买下了三个译本。我看到了自己写的几本书。父亲在我出版第一部小说之后,兴奋地买下一百本,送给他的老学友们,似乎向他们宣告,我承继了他对文学的拜谒和对文字的热爱,他的文学梦如凤凰涅槃,死而复生。我慢慢地取下两部装帧朴素的高考文言文辅导书,那是父亲编著的。几年前,当他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不顾亲人的反对,抓紧分分秒秒写书。他执教将近半个世纪,决意把中学语文教学经验留给后人。他不会用电脑打字,只能用手写。在初稿写就后,反复校对了五遍。我难以想象他在接受化疗、理疗期间是怎样坚持工作的。这两本书总共不过600多页,但蓄满意志的力量,在我手上重若千钧,使我从此在写作中再不敢轻言放弃。⑦我的目光被普希金诗歌集吸引了。翻开封面,就如开启岁月的银屏,再次置身于熟悉的场景。多年前父亲站在四壁皆空的小屋中,慷慨激昂地背诵《纪念碑》:⑧“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不,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将比我的灰烬活得更久长,和逃避了腐朽灭亡/我将永远光荣不朽……”⑨父亲没有成为诗人、作家,但他得到了众多亲友和学生的爱戴,而我朝朝暮暮用回忆的笔,在无形中写下他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篇章,如今他的传记在我的世界里铺天盖地。在我们的心中,耸立着一座专属于他的“纪念碑”。⑩几个月后,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我面对一片纯个人的精神空白,只好在书桌旁坐下来写作。⑪我请人定制了栎木的书架,还装了灯,终于把父亲的书一一整齐地摆了上去,郑重得如主持一场宗教仪式。我与父亲阴阳两隔,但我在很多本书上发现了他的注解、指纹。在传说中,巫师背逝者的灵魂回家,与生者交流。这些书是成群结队的“巫师”,牵引我与父亲展开不倦的灵魂对话,于是在喧嚣的尘世,我拥有了一小片安宁的净土。⑫我身居非中文环境的异国,在业余时间用一支不懈的笔,划一方精神清潭,灵根自植,使深情的兰花在水中四季绽放。也许我和千百位海外写作者一起,背载中华文化遗产,永远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正“建立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以文字“唤醒人们的善良的感情”。[选自2015年2月《散文》(海外版),有删改]【注】曾晓文,加拿大华裔女作家。8.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以书籍为线索,不但串联了我和父亲热爱文学的故事,而且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B.文章记叙了作者搬运书籍回自己多伦多家中的过程,其间穿插了父亲的一些往事,目的在于交代运书的原因。C.文章第⑩段说“几个月后,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是因为我仍然无法摆脱父亲去世后的悲痛,无心进行整理。D.本文笔调奔放,以他乡人的身份,将回望原乡的姿态,凝成执着而坚定的信念,感情真挚浓烈。【解析】A项,以书籍和感情为线索,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C项,“无心进行整理”错,是想以写作来告慰父亲。D项,应为“笔调清淡”,“感情真挚,平静忧伤”。【答案】B9.文章第⑦⑧段回忆父亲多年前站在小屋中背诵《纪念碑》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回忆父亲多年前站在小屋中背诵《纪念碑》的场景的作用,可以结合具体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从内容上看,“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我将永远光荣不朽……”,这些内容突出了父亲的形象,在困境面前不屈服,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从结构上看,为下文作者展开对父亲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议论作铺垫。【答案】①写出了父亲在“文革”困境中对自由的渴望和倔强不屈的品格。表现了父亲执着追求文学梦想,并敢于为坚持理想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②表达了中华文化的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深化了主题。③在结构上,为引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10.散文标题“背灵魂回家”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分析。【解析】分析标题“背灵魂回家”内涵,应该从表面到深层含义逐层解析。这篇散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有两
本文标题: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题散文部分第1单元汉家寨特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3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