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同步练习题第4课第2节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导学号:92282050】国家在选拔“保送生”时,应该调高门槛、注重质量,不能因恐于家长的政治背景就“________”。教育部门也应该真正做到信息公开,这样才能让公众有效地________监督过程。而招生信息的“短斤少两”,则会降低社会监督的有效性,不仅会引起公众________,还会对制度造成伤害。A.鱼龙混杂参与置疑B.鱼龙混杂参加质疑C.鱼目混珠参与质疑D.鱼目混珠参加置疑【解析】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此处强调选拔“保送生”要注重质量,不要把达不到标准的选进去,故选用“鱼目混珠”。参与: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参加: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参与提出(意见)。横线后为“监督过程”,此处应选用“参与”。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质疑:提出疑问。根据语境,此处应选用“质疑”。【答案】C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导学号:92282051】在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中,文学担负起唤起民众、实现民族救亡的使命,文学界掀起了以________为主题的文学浪潮。1945年,马烽、西戎参加了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根据会上________的民兵英勇战斗事迹,写出章回体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小说以康家寨的抗战故事________整个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情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的真实写照。()A.救死扶伤宣扬影射B.救死扶伤宣称折射C.救亡图存宣扬折射D.救亡图存宣称影射【解析】救亡图存:指拯救国家或民族的危亡,谋求生存。救死扶伤:指救活将死的,照顾受伤的。宣扬:指广泛宣传,使大家知道;传布。宣称:指公开地用语言、文字表示;声称。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间接反映出来。影射:指借甲指乙;暗指(某人某事)。【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有的人本来准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可最后只是________。②他都知道误入歧途了,竟然不知________,令人遗憾!③他本来只想拍一部短片,后来发现题材太过庞大,于是________,拍了一部长片。A.改头换面改弦易辙改弦更张B.改弦易辙改弦更张改头换面C.改弦更张改头换面改弦易辙D.改弦易辙改头换面改弦更张【解析】“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变外表和形式,其内容、实质不变。符合①句中的“可最后”并没有实质改变的语意。“改弦易辙”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符合②句中不知脱离歧途,改变方向的意思。“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做法。符合③句中的面临“题材太过庞大”而及时调整的意思。【答案】A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放眼望去,那些鸟儿在高处______着,最后都飞向了远方,徒留下天空中______淡淡的蓝色,还有秋后田野的空旷和寂寥。②安静地打开书本,你有可能与仰慕已久的古圣先贤或当代精英______,同时,进入安静阅读的境界也是______人生经验和阅读滋养的有效途径。A.盘绕一抹殊途同归汲取B.盘绕一丝不期而遇获取C.盘桓一抹不期而遇汲取D.盘桓一丝殊途同归获取【解析】盘桓:逗留,徘徊;盘绕:围绕在别的东西上面。一抹:多用于形容云霞、阳光等;一丝:形容极小或很小。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相遇;殊途同归:比喻采用不同的方法、途径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汲取:吸取经验、营养;获取:取得,猎取。【答案】C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导学号:92282052】从总体上看,职务犯罪的发案率还不高,还有相当数量的违法违纪分子仍________于腐败的冰山之下。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贪官之所以落马,并非有关部门________,发现了他们犯罪的蛛丝马迹,而是缘于一些突发事件和偶然因素。类似小偷偷出大贪官的新闻,________常用来说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从另一角度看,也恰恰证明了腐败罪行败露的偶然性。当腐败利益与败露的危险性比率失衡时,一些官员难免会把“东窗事发”视作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一样,产生侥幸心理。试想一下,如果腐败分子十之七八身败名裂、舍官丢命,还会有人敢于________吗?A.隐匿明辨是非诚然跃跃欲试B.潜藏明察秋毫固然铤而走险C.躲藏见微知著虽然蠢蠢欲动D.隐蔽以小见大俨然以身试法【解析】“潜藏”指隐于水下,不露于表面,符合“冰山之下”的语境。“躲藏”指把身体隐藏起来,不让人看见。“隐匿”指隐瞒或躲起来。“隐蔽”指借旁的事物来遮掩,通常用于陆地上。“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与句中语境相符合。“明辨是非”指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见微知著”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以小见大”意为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固然”作为连词既可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也可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与句中语境相符合。“虽然”作为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因此在句子语境中使用也恰当。“俨然”常用于形容庄严、齐整或很像,与句中语境不相符。“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以身试法”指明知法律的规定而还要去做触犯法律的事,这两个词语都与句中语境相符合。“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答案】B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德国战后全民反思二战罪行,承担责任,请求________,严格执行赔偿协定。德国总理默克尔严肃________,德国对纳粹犯下的罪行负有“永久责任”。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却缺少德国人反省战争的勇气,不但不反省,________否定战争罪行,没有承担战争责任的起码道德。A.宽恕重审而且B.宽容重审反而C.宽恕重申反而D.宽容重申而且【解析】“宽恕”指宽容饶恕;“宽容”指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重申”指再一次申述;“重审”指原审法院的判决在上诉程序中被上级法院撤销而由原审法院对该案重新审理。“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而且”表示进一步。【答案】C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导学号:92282053】在一个________的年代,一切浮华的附和终将如水流般逝去。莫言的获奖,很难改变今天中国文学创作整体________、思想穿透力不足、精神品格不高的现实,也改变不了当下严肃文学被边缘化的________,缓解不了我们的文化焦虑,文学终将是落寞的事业。相反,对于其获奖意义的过度________,只会遮蔽我们浅薄粗俗的文化现实。A.喧笑乱七八糟态势阐述B.喧闹良莠不齐形势阐发C.喧嚣参差不齐趋势阐释D.喧杂鱼目混珠情势阐明【解析】抓整体语境,注意前后连贯,结合排除法。A项,“喧笑”,动词,“大声说笑”的意思,强调说话人多笑声大,不能照应后面“浮华的附和”,不合语境。B项,“良莠不齐”是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只能用于形容人。D项,“鱼目混珠”,指“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不能用于说“整体”怎么样。【答案】C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针对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盲目建高楼等现象,社会各界的批评________,专家指出,权利主体的树立,________需要权力者转变观念,但________野蛮拆迁之风,最根本的还是通过法律制度等为权利主体撑腰,________其权益。A.不绝如缕诚然纠正捍卫B.不绝于耳固然匡正保障C.铺天盖地纵然校正维护D.连篇累牍虽然改正保护【解析】“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合语境。“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不合语境。“铺天盖地”“不绝于耳”都通,前者强调一下子到处都是,形容来势很猛,后者强调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固然”即“诚然”“虽然”,但“纵然”是即使的意思,表假设,句中先承认“需要权力者转变观念”,再引起下文转折,用“纵然”不妥。“匡正”指纠正、改正,与“风气”“纲纪”搭配,语意较重,“纠正”“改正”常与“错误”搭配,“校正”指进行校对,加以改正,不能与“风气”搭配。“保障”“捍卫”“维护”“保护”均可与“权益”搭配,但“捍卫”重在力度,“维护”“保护”重在行动,而“保障”还有“保证做到”使权益不受侵害的意思。【答案】B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导学号:92282054】①习近平指出,在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献出了生命,但中国人民________,不屈不挠,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牢记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努力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②演出刚结束,她就接到她孩子的班主任的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她没来得及________就跑到学校去了。③菲律宾这位所谓的专家就一个虚拟的话题来推测中国会派军队去保护侨民,纯属________,这种揣测既没根据,也没道理。④教育是门艺术,它讲求技巧,需要循循善诱。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对教师的臣服。管理学生的办法就是扇耳光,这样的教育方式也________太过拙劣。A.前赴后继卸妆无稽之谈难免B.前赴后继卸装张冠李戴未免C.前仆后继卸妆张冠李戴难免D.前仆后继卸装无稽之谈未免【解析】①照应上文“无数中华儿女献出了生命”,只能用“前仆后继”,因为“前仆后继”中“仆”是“倒下”之意,而“前赴后继”中“赴”是“走、往”之意。②“卸装”指演员除去化装时穿戴涂抹的东西;“卸妆”指妇女除去身上的装饰。③此处应用“无稽之谈”。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④此处应用“未免”。难免:不容易避免,免不了;未免:是对人对事的委婉批评。【答案】D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封建时代用于科举考试。它必须“代圣人立言”,在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__________。1905年,清朝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八股文随之失去它的实际效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的____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__________话题。A.限定抨击生僻B.限制批评生僻C.限制批评冷僻D.限定抨击冷僻【解析】“限定”与“限制”,“抨击”与“批评”,“生僻”和“冷僻”都是近义词语。“限定”和“限制”都有规定范围、不许超过的意思,但“限定”要有数量等方面的规定,与“八股文”的要求更一致;“批评”与“抨击”基本意思相近,但“批评”是指出缺点或错误,“抨击”是用批评来攻击,词义更重,感情色彩更强烈,与文段中的“严厉”更协调一致;“生僻”与“冷僻”都有不常见的意思,但“生僻”侧重于不熟悉,“冷僻”更强调不常见,依据“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话题”当用“冷僻”。【答案】D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______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稽查犬”的检验,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____的作品来的。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______。A.聚集品位赞扬B.云集品味赞叹C.云集品位赞叹D.聚集品味赞扬【解析】“聚集”和“云集”是近义词语。“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用“聚集”显然不合适。“品味”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用来形容文学作品显然不准确;而“品位”指文学作品等达到的水平,句②只能用“品位”。“赞扬”有称赞的意思,又有表扬的意思;“赞叹”有称赞叹服的意思。依据句③的内容,理应选用“赞叹”。【答案】C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1940年2月17日,徐悲鸿在泰戈尔的______
本文标题: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同步练习题第4课第2节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31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