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上海市交大附中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终考试语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终试卷(满分100分,12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命题:陈良瑾审核:陈雄一、阅读(60分)(一)阅读语段,回答1—4题(11分)我为什么喜欢读书[埃及]阿巴斯·马哈茂德·阿①我爱读书只是因为在这个世界我只有一个生命,而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一个生命不能把我心中的全部动因都激发起来。②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加了生命,尽管它并不能在时间上延长它。③你的思想是一个思想。你的感觉是一个感觉。你的想象是一个想象——如果你限制了自己的想象的话。但是,你若借助你的思想与另一个思想相会,借助你的感觉与另一种感觉相会,那么,事情就不止于此了:你的思想变成了两个思想,或者,你的感觉变成了两种感觉,你的想象变成了两个想象。决不仅仅如此!由于这一相会,你的思想变成了数百个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思想。一个思想是一条被分开的小溪。但许多相会在一起的思想,则是融汇全部溪流的大海。这二者的区别,正如广阔的天际和汹涌的波涛同狭窄的堤岸和有限的轻波之间的区别。④很多问题,也许表面上或标题上有所不同,但你若将其归到这个本源上来,那最遥远的也像最切近的了。例如,昆虫的天性和宗教哲学有什么关系呢?宗教哲学与一首抒情诗和一首讽刺诗有什么关系呢?这首诗或那首诗与一段复兴史或一场革命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的生平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有什么关系呢?从表面上看,许多事情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它们都是一种生命的物质,都是从一眼泉中涌出的溪流,还要归回到那里去。昆虫的天性是对生命初始的一种研究。抒情诗或讽刺诗,是一个人的生命在爱情和报复时的两块燃烧的木炭。民族的复兴或革命,是千百万人心中生命波涛的汹涌澎湃。伟大的个人的生平,是一个生命对其他生命的展示。所有这些都在同一个大海中相会。它们把我们从溪涧引向浩瀚的大海。⑤在我阅读时,我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寻求这一切,也不知道这一爱好是从这一愿望中产生出来的。但是我喜欢阅读了。我从我所读的东西中发现了这一广泛的联系。⑥我喜欢书,因为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一个人尽管可以吃,但他决不可能吃下比一个胃的容纳量还要多的食物;尽管可以穿,但他决不可能穿比人体所能穿的还要多的衣服;尽管他可以行走,但他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落脚。然而,当他的思想、感情、想象增长时,他就能把许多生命集于一身,就能成倍地扩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想象,正如彼此交换的那种爱情的成倍增长,亦如两面镜子间叠映出的那张像那样层出不穷。1、(2分)第②段划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C)A.“从生命的深处增加”的生命不能使人的生命长度增加。B.“从生命的深处增加”的生命不能使人的时间更加充裕。C.“阅读——而不是别的”不能使人的生命长度得到延长。D.“阅读——而不是别的”不能使人的生活时间有所增加。2、(2分)第③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运用比喻,形象具体地表达了阅读可以成倍地扩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想象。3、(2分)从下列五句名言中,选出两句与本文的旨趣最为接近的(C)(E)A.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B.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C.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D.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E.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凯勒)4、(5分)作者认为阅读给自己“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观点、举例、表达各1分,分析2分)(二)阅读语段,回答5—9题(13分):从鲁迅到巴金①鲁迅在1936年10月去世以后,面对文学领域留下的巨大空白,有人试图重新选定一个作家作为鲁迅精神的继承者。但事实上,鲁迅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凝聚起来的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硬骨头精神,尤其是他晚年杂文中所焕发的没有丝毫奴颜媚骨的社会良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无人能够企及的。鲁迅精神的继承者是不能用册封的形式来选定的,它只能在自然而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且是在风雨相伴中经受考验。②我们所谓的鲁迅传统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抗战以后,由于统一战线和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精神传统的形态也必然地发生变化,它虽然不可能以战前的方式来体现,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它依然是凝聚知识分子现实战斗精神的核心力量,总是会通过貌似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这已经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实践的道路所证明。我们只有确认了这些基本的特征,才有可能对于巴金的写作与文学实践活动的意义有所理解。③鲁迅精神传统的主要内涵,是特立独行于文坛、毫不妥协的现实战斗精神,并非个人的反抗而是随时随地团结各种反抗力量、发掘新生力量、扩大自己战线的战斗策略,贴近日常生活、于社会文化的细节中揭示民族悲剧实质的视角,这是鲁迅战斗传统最为重要的生命核心,也是它的活的灵魂。没有批判精神就没有鲁迅精神,没有群体的批判实践也不是鲁迅的批判策略,而脱离了社会生活的日常文化细节一味作高谈阔论,更不是鲁迅所认可的批判方法。鲁迅是极富专制体制下反抗经验的人,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在中国所面对的黑暗势力是何等的强大,凭着热情与勇敢是决不能胜以对方的,所以他对于暴虎冯河之类的莽撞做法一向嗤之以鼻,这也是他一而再、再而三煞费苦心寻找同盟军、布成统一战线的原因所在。而这一点,正是激进而且“左”得可爱的青年们决不肯给以理解和原谅的。再者,鲁迅的批判精神始终是以社会实践为出发点的,总是从具体事件的斗争上升为一般批判精神,所以他一再拒绝出国去做流亡寓公,宁肯不顾危险站立在他所深深热爱却不得不接受其怨恨相报的现实社会当中,与旧势力进行面对面的肉搏战。这也是他后来放弃功成名就的小说创作而转向招人讥骂的杂文写作的原因所在。④巴金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有许多地方都与鲁迅相似。他们在走上文坛前都接受过某些西方的社会思潮,并且以此为旗帜投身于社会运动,也都曾经因为理想的失败而陷入深刻的绝望。后来他们以小说创作著名于文坛,成为新文学传统中的重要作家。然而在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各自的社会理想又重新鼓舞他们离开文学创作,转而写作反思社会历史、反思民族弱点的战斗性杂文,在无情的批判与自我批判中成为当代中国良知的代表。⑤但是巴金与鲁迅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鲁迅在社会理想方面持现实的战斗态度,他渴望与先锋性的社会思潮结成同盟,从他者的理想中寻求未来道路;而巴金很早就接受并研究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自以为是接受了先进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因此对于别的社会思潮更多的是持批判态度。在1949年中国政治史上试图拉开社会主义的序幕时,他曾经努力从中找到与自己所期盼的理想世界相吻合的地方,所以在1950年代他写作许多欢欣鼓舞的文章,也是有一定的思想基础的。正如他所崇拜的克鲁泡特金等人在十月革命后也都满腔热忱地回到俄罗斯去参加理想世界的建设一样,一个真正信仰社会主义理想的人,绝不可能无视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巴金深受克氏的影响,这才有了他在“文革”浩劫以后《随想录》的写作,这也是巴金的伦理学和道德完善的追求。在这个意义上,他与鲁迅有所不同。鲁迅绝望而战斗,无比深刻;巴金则始终有理想的照耀,他的绝望中有温情,多少是含有遗憾惋惜的因素。⑥与鲁迅晚年的杂文创作一样,巴金晚年选择写《随想录》也是充满争议的。鲁迅晚年杂文正是《随想录》的思想渊源和血脉渊源。这在《怀念鲁迅先生》和《鹰的歌》里说得很清楚。他说过:“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随想录》是中国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述,事实上也只有巴金才能够担当这样的重任,这是巴金学习鲁迅的最后一次重大实践。5、(2分)第一段中的“册封”改成“选拔”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册封”是指权威部门给有杰出贡献的下属一个封号,而“选拔”泛指各种人才的挑选。鲁迅精神的继承者显然不是一般的人才。6、(2分)下列对鲁迅的“硬骨精神”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鲁迅在社会理想方面持现实的战斗态度。B.特立独行于文坛,毫不妥协的现实战斗精神。C.鲁迅绝望而战斗,无比深刻。D.敢于向一切邪恶势力宣战,血战到底。7、(2分)文末说《随想录》是巴金学习鲁迅的最后一次重大实践的理由是什么?鲁迅晚年杂文正是《随想录》的思想渊源和血脉渊源。8、(4分)联系全文,概括鲁迅与巴金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异同。同:①他们在走上文坛前都接受过某些西方的社会思潮。②他们以小说创作著名于文坛,成为新文学传统中的重要作家。③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离开文学创作,转而写作战斗性杂文,成为中国良知的代表。异:在社会理想方面,鲁迅持现实的战斗态度(绝望而战斗,无比深刻);巴金则始终有理想的照耀。9、(3分)联系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以“从鲁迅到巴金”为题的用意。文章通过二人创作道路的比较分析,尤其是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渊源的梳理,既肯定了巴金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鲁迅精神在当代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又流露出希望中国知识分子能够继承鲁迅精神富有社会良知的思想感情。(三)诗歌鉴赏,完成10——12题(6分)[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朴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注释】忘机友:相互不设机心、无所顾忌的朋友。10、(1分)从体例来看,这首元曲属于散曲中的小令。11、(2分)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D)A.语言清丽,意象艳丽、境界壮阔(阔而不壮),意境优美,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因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B.第五句点明鹭鸥即“忘机友”,表达了作者在世间没有(难得)知己的无奈,因而对渔翁友白鹭、侣沙鸥那样恬适、宁静生活境界的渴望。C.写“不识字”的渔夫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元朝渔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致。(这只是表象,真正的目的并不在此)D.最后两句点题,表达了作者蔑视功利、淡泊洒脱的高尚情怀,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心态。12、(3分)“点秋江白鹭沙鸥”中的“点”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点”一触即起,鸥鹭点水而飞,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写渔父在澄明的秋江上,和鸥鹭相与忘机,便烘托出他性格的高洁,也从侧面表明他对污浊尘世的厌弃。(四)、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上的空缺。(每题1分,任选6题,多做按前6题给分。)13、①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②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③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芳草鲜美。(陶渊明《桃花源记》)⑦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五)、根据题意完成下列练习(6分):14、①(1分)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固.一世之雄也B.则或咎.其欲出者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难辞其咎.C.儿已薄禄相.D.其.孰能讥之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②(1分)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不同类的一项(B)A.后世之谬.其传B.渔樵.于江渚之上C.正.襟危坐D.舞.幽壑之潜蛟③(1分)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于是..饮酒乐甚B.望西都,意踟躇..C.凌万顷之茫然..D.见笑于大方..之家④(1分)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是(C)A.此予之所得也。B.是造物者无尽藏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⑤(1分)周邦彦《苏幕遮》所写的“长安”是北宋时期的哪个城市?汴京(东京),写“开封”算错。⑥(1分)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所歌颂的是哪位作家?李清照(六)、阅读语
本文标题:上海市交大附中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终考试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60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