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北京20182019学年一零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北京101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在北京通州发现的千余座古墓中,79%是战国至汉代的。在胡各庄村发掘了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瓮棺葬,排列有序,组合多样。在后北营村出土的骨质算筹多达26支,是古人计数的工具;还出土了一种南方人用得居多的布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瓮棺葬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线②战国至汉代的早期数学计算工具③当时南方与北方文化交流的状况④京杭运河开通后通州的城市特色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西周时期,政府设有专门的官职“媒氏”,督促男女婚嫁,并且规定男子最晚30岁娶妻,女子最晚20岁出嫁。政府如此规定的目的是A.鼓励婚姻自由B.促进人口增长C.加强基层控制D.实行重农抑商3.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会盟后,“诸侯称顺焉”。据此可知会盟A.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B.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C.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D.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4.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A.周王“授土”“授民”B.秦国的商鞍变法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D.北魏孝文帝改革5.下列主张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B.“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D.“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6.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他指出,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初步奠定了它的“常态”。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常态”的是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集体宰相制度③儒家正统④官僚政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史记·河渠书》对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记载道:“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此水利工程位于如图中A.①B.②C.③D.④8.《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戍。以十月赐酒肉”。这一举措表明[来源:学科网ZXXK]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B.注重推行道德教化C.官府建立养老机制D.统治思想转向有为9.中国古代有立法保护耕牛的传统,秦汉时期皆立法严禁杀牛,魏晋南北朝时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这一现象表明A.西周宗法制度尚存B.注重保护生态平衡C.农业受到官府重视D.立法过于严苛细密10.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B.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11.公元529年,南梁大臣陈庆之说:“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与上述现象关系密切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A.计口授田B.设立三长C.议定俸禄D.移风易俗12.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这反映了A.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B.旧势力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C.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D.俸禄制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到某种制度:“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材料中体现的这一制度盛行于A.汉朝B.魏晋南北朝C.唐朝D.宋朝14.下列选项中,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实的是A.贾思勰著《齐民要术》B.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C.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D.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15.隋唐时期,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6.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A.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B.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C.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D.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17.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D.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18.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19.唐贞元八年(792年)六月,江淮等南方诸州“霖潦为灾、浸没田畴、毁败庐舍”,有大臣上奏“虽幸者京师岁稔,夏麦又登……然赋取所资,军国大计,仰于江淮”,要求宜速救灾。对该材料,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安史之乱对经济破坏严重B.南方经济地位进一步上升C.江淮地区成为了政治中心D.关中地区是朝廷财赋重地20.下图为扬州博物馆藏唐代长沙窑出产的瓷器,它是一件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椰枣纹图案中心标着一个“张”字,表明是张氏家族作坊的产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A.交通路线与对外贸易B.坊市制度与城市发展C.官营手工业制瓷工艺D.书法绘画与雕版印刷21.宋代有大量农户脱离单纯的粮食生产,各地出现了许多以种植经济作物为生的菜园户、花户、药户、漆户、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些专业户部分或主要从事商品生产,更大程度上面向市场。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作物种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②广泛种植高产作物玉米和烟草③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基本完成④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来源:学科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2.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种状况的影响是A.加重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B.扭转了在边境的军事弱势C.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D.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23.有人问学于程颐:“人有志于学,然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程颐的回答应该是A.“求之性情”B.“发明本心”C.“内积忠信”D.“只是致知”24.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C.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5.下图是南宋临安城的城市布局,下列解读正确的是①经济职能是临安城首要功能②皇宫偏居城南表明皇权衰落③水运是物资供应的重要途径④周边城郊地区商业活动繁荣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6.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中下等级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一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A.市易法B.均输法C.免役法D.青苗法27.宋朝时期,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下列诗词中能折射出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新发展的是A.“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B.“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C.“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宣”D.“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28.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的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庆历新政D.王安石变法29.理学家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A.中正平和,阴阳和合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接受挑战,科学理性D.兼收并蓄,勇于创新30.元朝王桢的《农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占全书4/5的《农器图谱》部分,收录农业和手工业工具100多种,绘图306幅,下列各项中反映元朝新技术成就的是A.水排B.曲辕犁C.筒车D.木棉纺车31.历史学家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选项中,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①汉朝丞相位高权重,为“百官之首”②汉武帝设立中朝,首长制得到加强③唐朝三省长官集体议事,相权分散④从首长制到委员制,皇权得到加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2.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受到威胁,各朝代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措施。下列措施与“分宰相军权”相关联的是A.汉设立中朝B.唐设节度使C.宋设枢密院D.元设中书省33.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A.顾恺之《洛神赋图》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C.王祯《农书》D.司马光《资治通鉴》3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35.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6.“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37.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38.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39.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元朝设中书省分割了丞相的行政权40.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41.古代政治部分(15分)材料一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已经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辽阔疆域。而且秦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郡县制,中央政府通过郡的行政长官郡守
本文标题:北京20182019学年一零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7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