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20172018年高三周考化学试题
1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周周考试题化学(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我们学习化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列家庭小实验不合理的是(B)A.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检验真皮衣料B.用淀粉和水检验食盐中的碘元素C.用食用碱(Na2CO3)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D.用食醋除去热水壶中的水垢【解析】食盐中的碘元素以KIO3的形式存在,用淀粉和水不能直接检验。2.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Na2SO4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①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④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过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A.①②③⑤④B.③②①⑤④C.②③①④⑤D.③⑤②①④3.下图所示是分离混合物时常用的仪器,从左至右,可以进行的混合物分离操作分别是(B)A.蒸馏、蒸发、萃取、过滤B.蒸馏、过滤、萃取、蒸发C.萃取、过滤、蒸馏、蒸发D.过滤、蒸发、萃取、蒸馏4.某国外化学教材中有一张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插图:由图可知,在该反应中是(B)A.氧化剂B.还原剂C.氧化产物D.还原产物5.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标准状况下,22.4L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所含分子数为NAB.常温常压下,1mol氦气含有的原子数为NA2C.1molAl3+含有核外电子数为3NAD.1L1mol·L-1的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小于NA6.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与粒子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C)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相同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不同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B.10mol/L的浓盐酸与H20等质量混合所得混合液的浓度为5mol/LC.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w,密度为ρg/cm3,溶质摩尔质量为Mg/mol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LmolM/wD.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过程中,仰视定容,所得溶液的浓度偏大8.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D)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9.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D)A.稀硝酸和过量的铁屑反应:3Fe+8H++2NO3-3Fe3++2NO↑+4H2OB.NH4HCO3溶液与过量KOH浓溶液共热:NH4++OH-NH3↑+H2OC.向Ba(OH)2溶液中滴加NaHSO4溶液至恰好为中性:Ba2++OH-+H++SO42-BaSO4↓+H2OD.KI溶液与H2SO4酸化的H2O2溶液混合:2I-+H2O2+2H+2H2O+I210.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①中试剂①中现象解释A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SO32-与Ba2+生成白色BaSO3沉淀△3B品红溶液溶液褪色SO2具有漂白性C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SO2与水反应生成酸D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SO2具有还原性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60分11.(每空2分,共10分)氧化还原反应实际上包含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过程,一个还原反应过程的离子方程式为NO3-+4H++3e-=NO↑+2H2O。下列四种物质:KMnO4、Na2CO3、KI、Fe2(SO4)3中的一种物质甲,滴加少量稀硝酸,能使上述反应过程发生。(1)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2)写出并配平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3)反应生成0.3molH2O,则转移电子的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___;(4)若反应后,氧化产物的化合价升高,而其他物质保持不变,则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将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减小”或“不能确定”)。【答案】(1)NKI(2)6KI+8NaNO2=6KNO3+2NO↑+3I2+4H2O(3)0.45NA(4)增大。12.(16分)(1)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①黄铁矿(FeS2)是生产硫酸和冶炼钢铁的重要原料。其中一个反应为3FeS2+8O26SO2+Fe3O4,氧化产物为___________,若有3molFeS2参加反应,转移_____mol电子。②与明矾相似,硫酸铁也可用作净水剂,其原理为: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③FeC13与氢碘酸反应时可生成棕色物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2)己知:S2O3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实验室可用I-测定K2S2O8样品的纯度,反应方程式为:S2O82-+2I-=2SO42-+I2①I2+2S2O32-=2I-+S4O62-②。S2O82-、S4O62-、I2氧化性强弱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3)己知溶液中,还原性为HSO3->I-,氧化性为IO3->I2SO42-。在含3molNaHSO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KIO3溶液,加入的KIO3和析出的I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①a点处的还原产物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b点→c点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②当溶液中的I-为0.5mol时、加入的KI03可能是________mol。高温4【答案】(1)①SO2Fe3O4;②Fe3++3H2OFe(OH)3(胶体)+3H+③2Fe3++2I-=2Fe2++I2;(2)S2O82-I2S4O62-;(3)①I-;3HSO3-+IO3-=3SO42-+I-+3H+;②0.5或1.1。13.(14分)某同学帮助水质检测站配制480mL0.5mol/LNaOH溶液以备使用。(1)该同学应选择____________mL的容量瓶。(2)其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则如图操作应在下图中的________(填选项字母)之间。A.②与③B.①与②C.④与⑤(3)该同学应称取NaOH固体________g,用质量为23.1g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取所需NaOH固体时,请在附表中选取所需的砝码大小________(填字母),并在下图中选出能正确表示游码位置的选项________(填字母)。附表砝码规格abcde砝码大小/g1005020105(4)下列操作对所配制的溶液的浓度大小有何影响?①转移完溶液后未洗涤玻璃棒和烧杯,浓度会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下同)。②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浓度会____________。【答案】(1)500(2)C(2分)(3)10.0(2分)cd(2分)c(4)①偏小②无影响14.(20分)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和比较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1)①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出现的现象是: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停止通气后,再给B、D两个试管分别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另一个实验小组的同学认为SO2和氯水都有漂白性,二者混合后的漂白性肯定会更强,他们将制得的SO2和Cl2按1:1同时通入到品红溶液中,结果发现褪色效果并不像想象那样。请你分析该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3)装置E中用MnO2和浓盐酸反应制得Cl2,若反应生成的Cl2体积为2.24L(标准状况),则被氧化的....HCl...为mol。(4)实验结束后,有同学认为装置C中可能含有SO32-、SO42-、Cl-、OH-等阴离子,请填写检验其中SO42-和SO32-的实验报告。限选试剂:2mol·L-1HCl;1mol·L-1H2SO4;lmol·L-1BaCl2;lmol·L-1MgCl21mol·L-1HNO3;0.1mol·L-1AgNO3;新制饱和氯水。编号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步骤①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入至过量,证明待测液中含SO32-。步骤②在步骤①的溶液中滴入少量,证明待测液中含SO42-。【答案】(每空2分,共20分)(1)①B:品红溶液褪色,D:品红溶液褪色。②B:褪色的品红又恢复为红色,D:无明显现象。(2)Cl2+SO2+2H2O2HCl+H2SO4(3)0.2(4)编号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步骤①2mol·L-1HCl有汽泡产生步骤②lmol·L-1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解析】(1)①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氯水具有强氧化性,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②由于SO2的漂白性是可逆的,所以加热能使品红溶液恢复红色。但氯水的漂白性是氧化导致的,是不可逆的,加热不能恢复红色。(2)由于SO2还具有还原性,而氯气具有氧化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化氢和硫酸,方程式为Cl2+SO2+2H2O=2HCl+H2SO4。(3)2.24L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物质的量是0.1mol,根据氯原子守恒可知,被氧化的氯化氢是0.2mol。(4)SO32-的检验可用盐酸,反应中生成SO2气体。SO42-的检验用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
本文标题:四川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20172018年高三周考化学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8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