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必修3课时训练第4章第3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高中生物练习试题
第1页共4页第3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下列研究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A.梧桐山的鸢尾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解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答案:A2.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降低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中生物物种数目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降低。丰富度越高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复杂。答案:A3.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解析:该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地衣在初生演替中出现。在较短时间出现的新生物群落可能是杂草,物种丰富度还较低。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C4.判断一个物种是否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的指标是()A.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物种B.在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物种C.占有最大生存空间的物种D.有最大生物量的物种解析:群落中的优势种对于群落的作用是最大的。答案:A5.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和温度。答案:D6.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第2页共4页解析:合理密植使植物既能充分利用生长资源,又不会相互遮挡阳光,属于种内关系;除草、除虫减轻了农作物与草、虫之间的竞争和捕食,都属于种间关系。答案:C7.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解析: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环境中生态因素越优越,对植物生长越有利。植物种群多,动物种群就多,结构就越复杂。群落中的生物个体间有捕食、竞争、互助等关系。一个池塘中除了有鱼之外,还有许多植物和动物,所有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才构成池塘的生物群落。答案:B8.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每一个演替阶段所经历的时间不同B.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演替进展快,在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演替进展慢C.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森林群落不会被其他群落取代D.裸岩、弃耕的农田能演替为森林,湖泊不会演替为森林解析:群落演替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可能是不同的;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植物生长繁殖快,演替就快;森林群落比较稳定,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保持动态平衡,不会再发生演替。裸岩、弃耕的农田、湖泊在气候适宜、水分充足时都能演替为森林。答案:D9.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变化不可能发生的是()A.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变化B.只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物种总数起始增多然后趋于稳定D.成熟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解析:群落演替指的是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变化,物种总数不断增多,到成熟阶段,群落相对稳定。群落演替过程既有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答案:B10.(密码改编)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竞争力较强B.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C.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捕食雨蛙蝌蚪D.适当数量的水螈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维持解析: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多于其他两种,说明竞争力较强,容易获得食物而大量繁殖,A项正确。有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少于无水螈池塘,说明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B项正确。题干中说明三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锄足蟾蝌蚪不会捕食雨蛙蝌蚪,雨蛙蝌蚪的减少是由于竞争力弱,C项错误。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减轻了锄足蟾蝌蚪的竞争力,使得另两种蝌蚪不会被淘汰,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维持,D项正确。答案:C第3页共4页二、非选择题11.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问题。(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________。(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根据题中图形分析,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灭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答案:(1)③②①④(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②和④(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
本文标题:必修3课时训练第4章第3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高中生物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06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