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72018年高二上期中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上期期中联考高二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等考试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2.第I卷的答案,请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标号内;第II卷的答案,须用黑色水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3.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第I卷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文化专制,是专制政权维系自身统治的一项重要手段。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加强对人民思想的统一和压制,来实现对人民自主意识的控制。以下各项不属于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的是()A.“焚书坑儒”B.“书同文”C.“独尊儒术”D.“文字狱”2.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透过这些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来源:学科网ZXXK]A.恢复周礼B.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C.维护统一D.使自己的学说得以推广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并起,有的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探讨人与政府的关系,还有的探讨政府与政府的关系。如果有学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该学说最有可能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4.诸子百家中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5.西汉后期,帝王诏令中多见涉及灾异的内容,而东汉帝诏中更是频繁出现因灾异而“惧恐一二,修省一二”的内容。这反映出当时()A.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落后于西方B.皇帝借助神权强化统治C.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有所约束D.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统治6.下表是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数量的粗略统计。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正史名称人数《南史》13《北史》12新旧《唐书》38《宋史》50A.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B.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C.地方上大家族势力愈发强大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7.唐宋时代,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统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他们的工作()A.强调“天人感应”B.加速国内民族融合C.推动理学的形成D.利于商品经济发展8.朱熹认为儒家有天然干预政治的权利,儒生读书为官的目的是“致其君为尧舜之君”。为此,朱熹认为儒学应该致力于()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正君心”D.“致良知”9.儒学既是伦理学,又是政治学,更是教育学。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充实,下面各项属于明朝以来形成的突出教育思想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格物致知D.知行合一10.王守仁认为“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他们也只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这一认识被后世一些学者评价为“圣凡平等观”。王守仁该思想最有可能影响的学者是()A.王夫之B.李贽C.顾炎武D.黄宗羲11.“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主张()A.出自《天下郡国利病书》B.区别王朝政权与国家概念C.具有了近代“民权”意识D.被康有为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2.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效天,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等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A.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C.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13.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由此可见()A.汉代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文化B.儒学是天文历法发展的主要原因C.汉代儒学推动古代科技体系形成D.汉代的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14.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A.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B.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C.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D.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15.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A.形象化的发展方向B.实用性不断增强C.将写意发挥到极致D.逐渐走向繁复化16.以下对下面画作的描述准确的是()A.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工笔B.逼真摹写客观自然景物C.注重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逼真摹写客观人物形象17.有学者指出,近百年的中西文明碰撞,是西方多元竞争性文明与中国大一统的“安分敬制”性文明之间的碰撞;中国近代的挫折与失败,与这种以安分为内核的文明共同体缺乏演进与适应能力有关。这主要说明()A.传统文明在近代演进中得以充实B.两种文明在碰撞中实现双向发展C.西方文明全面超越中国传统文明D.中西方文明结构影响了社会走向18.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A.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B.追求西学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C.“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D.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19.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清政府按照国际法中关于领海的规定,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A.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C.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20.下表是对1850年至1899年中国翻译西方著作的统计。作为史料,它可印证当时中国()类别数量比重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39970.4%社会科学与史地哲等11319.9%A.社会科学有较高学术水平B.近代化水平处于较浅层面C.科学技术尚未应用于社会D.资产阶级主导了社会变革21.“庙产兴学”就是利用各地寺庙财产来兴办教育,其始作俑者是康有为和张之洞。康有为建议将各地庙宇废除并改为新式学堂,首开庙产兴学之议;张之洞也主张征收全国数万座寺院、道观,利用其土地及建筑物,以节省巨额费用。材料说明()[来源:学§科§网Z§X§X§K]A.近代教育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民间信仰得到限制与批判C.庙产兴学促进了新式教会的发展D.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瓦解22.从1903年开始,一股“黄帝热”在中国蔓延:越来越多的刊物采用黄帝纪年、不同版本黄帝肖像画的出现及流传、不断增多的有关黄帝事迹论说的出版等。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A.物竞天择B.驱除鞑虏C.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23.《新青年》最初连赠送交换在内,每期只印1000本,发行6号之后,就停刊了半年。对此,陈独秀指出:“本志出版半载,持论多与时俗相左,然亦罕受驳论,此本志之不幸,亦社会之不幸。”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思想禁锢,万马齐喑B.思想争鸣,兼容并包C.西方文化已被广泛接受D.启蒙报刊兴盛,竞争激烈24.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他主张()A.废除封建剥削B.解决民生问题C.实行土地国有D.践行社会主义25.“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份孙中山临终遗言()A.反映了新三民主义的内涵B.反映了孙中山革命的终极目标C.说明孙中山坚持“三大政策”D.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26.毛泽东认为“中国独特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提供了武装的中国革命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这一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中共从幼稚走向了成熟C.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D.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27.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在多个场合表示“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不正常了”,“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身上是靠不住的”,继而把中共中央的领导机制由党中央主席拥有最终决定权的“主席制”改为中央政治局集体领导的“书记制”,邓小平的意图是()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B.防止出现新的个人崇拜C.不断推进对外开放D.反对“两个凡是”错误思想28.号外指的是定期出版的报刊除按编号发行之外,遇紧急消息须及时报道而临时编印的增刊。下列号外按其发行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②①④③29.1980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坚持“三不主义”,即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切实保证人民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自由。与“三不主义”精神一致的是()A.“二为”方向B.“科教兴国”C.“双百”方针D.“三个面向”30.“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原则。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史实结论A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董仲舒提出无论“风调雨顺”还是“灾祸连年”都是上天对君主德行修养的暗示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C明中后期内阁阁臣多由六部堂官担任,并获得了“票拟”之权内阁上升为决策机构D清“海禁令”规定“片帆不得下海”禁止中外贸易[来源:学&科&网Z&X&X&K]第II卷本卷有三道材料分析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总计40分。3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材料二在近代早期,儒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早期改良派常把某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于是儒学就披上资产阶级文化色彩。后来,著名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更自觉地利用他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对儒学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造,使之不再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这种儒学不妨称着近代新儒学。——摘编自张朝松《儒学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并简析推动其演变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8分)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经过了一个民主共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魏源等知识分子从“公天下”角度盛赞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70年代以后到戊戌变法时期,从郑观应、王韬到康有为、梁启超,几乎无一例外地赞赏君主立宪制度;20世纪初,经孙中山等革命派倡导和与改良派的激烈论战,民主共和又逐渐取代君主立宪成为广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目中的追求目标。——整理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解读材料,提炼一个关于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33
本文标题: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72018年高二上期中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2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