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泉港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必修二专题四单元检测
必修二专题四单元检测1.近人陈伯熙记载,往者中秋节投赠之主要品为月饼,今则已不拘何物,第相尚奢。送礼仆役之负挟于途中者除威士忌、白兰地、板鸭、火腿而外,月饼、果品现殆不见其百一焉。此现象说明近代中国()A.百姓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B.传统节日被赋予新的内涵C.人们逐渐接纳了西方文明D.请客送礼败坏了社会风气2.上海外滩曾经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文化中心。这里聚集着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各大金融机构,这些建筑构成了著名的“万国建筑博物馆”。这种现象反映了()A.洋务运动全面开展B.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C.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D.中西文化交流频繁3.1902年9月7日的《大公报》记载了天津翰淑琪和张淑德举行婚礼的有关情况,宣称这一婚礼“参用东西各国礼仪.将中国旧有之恶俗删除大半”。这反映了().A.维新思想传播使社会习俗巨变B.洋务运动传播了西式生活习俗C.晚清时期的社会习俗新旧秦陈D.近代中国新式婚姻已成为潮流4.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文明结婚之简便”一画:“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屏除中国旧时婚礼之繁。沪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这实际上反映了()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B.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C.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完全改变D.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5.下表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这表明()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C.西方文化影响婚姻习俗B.时代发展影响择偶标准D.家庭社会因素不断下降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多彩。这种变化体现出()A.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B.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C.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D.爱美实用是人们的天性7.袁昶《乱中日记残稿》载:“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A.修建铁路阻碍了当地经济的的发展B.近代交通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的就业结构C.铁路的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的近代化D.列强争夺筑路权便于西方国家人侵项目年代1967~1976年1977~1986年1987~1996年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8.8%12.66%15.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23.5%15.5%13.9%学历11.7%12.6%25.3%8.201江苏盐城时杨中学高一期中)黄遵宽(184-1905年)在一首诗中写道钟声一及时,顶刻不少留,量有万物柁,动如绕指柔。”此诗反映了当时()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人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B.近代通讯事业的传人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C.大众传播媒体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西方服装和礼仪的传人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9.1906年2月17日.《大公报》报道:“本月二十三日(阴历,阳历为16日)为电车初次开车卖.....该电车往来次数甚密,搭客甚多,道旁观者如堵。”这一新闻发生于()A.天津B.上海C.广州D.北京10.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①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已传人②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③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④中西文化冲突严重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1.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C.听见别人喊他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12.1840年前,中文报刊所载“关于宗教之事,居大半”;而19世纪60~90年代的报刊在内容上多主张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兴办近代工矿企业,编练新式海军等洋务事宜。该变化反映了()A.列强侵华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阅读报刊已成为华人生活习惯C.报刊发展在逐渐适应中国社会发展D.鸦片战争前华人已有近代报刊13.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当晚7: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这家电视台是()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C.中央电视台D.江苏电视台14.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先进的习俗必然取代落后的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16..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主要反映了()A.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新文化运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17.1875年10月11日《申报》刊载:“夫新报之开馆,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故其谋疏义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兼仗义者亦有之。.....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义所开,亦愿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也。”这表明《申报》开办的宗旨是()A.谋求义利兼顾B.追求商业利益C.开辟谋利途径D.关注时局政治18.中国人自己拍摄电影的开端始于1905年,它是()A.《歌女红牡丹》B.《定军山》C.《渔光曲》D.《难夫难妻》19.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是()A.电报业B.铁路运输业C.民航事业D.轮船航运业20.导致下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B.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C.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D.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树料一今则方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辩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重辫既污衣,而蓄发增多据,衣污则观瞻不美。——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把许多侮辱去掉。——《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1)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当时剪辩必要性的认识。22.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生了巨变,加快了现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依靠政府的支持,于1877年以220万两白银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实力大增。外国的轮船公司于是联合起来以削减运价来挤压招商局。李鸿章利用政治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外国轮船公司不得不与上海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协同价格。上海轮船招商局转危为安,在中国的航运业力压外国公司,第一次在对外国公司的商战中占得上风。材料二: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保守大臣“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黄包车夫“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开明人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迅速发展原因及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分析汽车的传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答案解析1.C,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中秋节依然体现阖家团圆的内涵,没有被赋予新的内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近代以来,中秋节的礼品除了传统礼品外,外国货品占据了更大的比例,这说明近代中国人逐渐接纳西方文明,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2.A,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找到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材料中说道“各国领事馆、各大金融机构构成了万国建筑博物馆”,反映的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正确。A、C项没有体现;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外交流,万国建筑博物馆意味着这是外国的建筑风格,不是中外交流的产物,故D项错误3.C,解析:由“参用东西各国礼仪,将中国旧有之恶俗删除大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晚清时期的社会习俗新旧杂陈,故C项正确;由“1902年”可知,洋务运动已经于1895年失败,维新运动也在1898年失败,故A、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参用东西各国礼仪,不能说明近代中国新式婚姻已经成为潮流,故D项错误。4.B.解析:由“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旧时婚礼属于传统上的道德观念,材料说明传统的道德观念收到了冲击,故B项正确;“空前提高”“已完全改变”“已经彻底西化”说法太绝对,故ACD三项错误5.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婚俗变化,这时封建婚姻观念早已受到冲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及本人成分、政治面貌的要求呈下降趋势,而对学历要求提高,说明择偶标准受时代发展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西方文化的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由12.66%到15.6%不是一直下降,故D项错误。6.B,解析“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服饰受到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无关,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服饰改变了之前的单一样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反映出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需求,故B项正确;政治制度影响服饰取向,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是爱美天性的体现,但与实用性无关,故D项错误。7.B,解析:由材料可知,铁路的修建使顺天府的老百姓失去传统的谋生手段,传统交通方式发生了改变,故B项正确;铁路的修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贫民受铁路之害,没有体现出交通运输的近代化,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8.A,解析:诗的大意是:“钟声一响,立刻就走,虽然很重,但动作很轻。”结合所学可知,这描述的是火车,火车作为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故选A项。9.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故选A项。10.C解析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说明西方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故①正确;电车传入后人们对电车存在种种偏见,显示了旧思想观念的浓厚,故②正确;由传统的交通工具到电车的出现体现了交通运输领域的近代化,故③正确;“冲突严重”的表述有失偏颇,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11.C,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在时间上。依据材料可知,赛可夫备忘的的时间跨度为1905-1915年,属于这一时间段的是A、C、D三个选项,《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成立于1905年;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观念的传播,人们的称呼也随之改变,从以往的“老爷”“大人”改成“先生”。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故D正确。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于29世纪20年代,所以他不可能于1915年乘坐北京到天津的飞机,故B项正确12.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报刊报道内容的变化,1840年以前主要是宗教方面的内容,19世纪60-90年代报道学习西方的内容,这一时期正值洋务运动时期,说明报道内容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列强的侵略,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报刊报道内容的变化,并不能体现华人的生活习惯,故B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13.A,解析: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是背景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播的时间更早14.B,解析:甲乙两图表现的是清初强迫人民蓄辫和清
本文标题:泉港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必修二专题四单元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2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