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浙江省20182019学年桐乡一中第二学期3月月考测试高一物理试题卷
桐乡一中2018学年第二学期3月月考高一物理试题卷考生注意:1、考试范围:必修22、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关于行星的运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关于行星的运动,早期有“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而“地心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相对运动使得人们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B.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且近地点速度小,远地点速度大C.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k,式中k的值仅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D.开普勒三定律也适用于其他星系的行星运动2.关于万有引力定律及其表达式F=GM1M2R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于不同物体,G取值不同B.G是万有引力常量,由实验测得C.两个物体彼此所受的万有引力方向相同D.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一对大小相等的平衡力3.一宇宙飞船在离地面h的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质量为m的物块用弹簧秤挂起,相对于飞船静止,则此物块所受的合外力的大小为(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A.mgB.RR+hmgC.R2R+h2·mgD.04.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被誉为“光纤之父”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和另外两名美国科学家共同分享了200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早在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就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假设“高锟星”为均匀的球体,其质量为地球质量的1k,半径为地球半径的1q,则“高锟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A.qkB.kqC.q2kD.k2q5.“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顺利飞抵距地球500余千米的太空,并成功将随身携带的20颗卫星以“天女散花”的方式送入地外空间。这些微小卫星从100公斤到几十克大小不等,分4次被释放,每次只间隔几十秒。同步卫星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36000k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20颗卫星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大小相等B.卫星的运行周期小于24小时C.卫星的运行速度大于7.9km/sD.卫星的角速度比同步卫星小6.如图所示,在近地圆轨道绕地球运行的“天宫二号”的实验舱内,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向全国人民敬礼时A.不受地球引力B.处于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C.处于失重状态,加速度约为gD.底板的支持力与地球引力平衡7.转笔(PenSpinning)是一项用不同的方法与技巧、以手指来转动笔的休闲活动,如图所示。转笔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的物理知识,假设某转笔高手能让笔绕其手指上的某一点O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有关该同学转笔中涉及的物理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笔杆上的点离O点越近的,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越大B.笔杆上的各点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C.若该同学使用中性笔,笔尖上的小钢球有可能因快速的转动做离心运动被甩走D.若该同学匀速转动中性笔,则中性笔处于平衡状态8.在篮球比赛中,某位同学获得罚球机会,他站在罚球线处用力将篮球投出,篮球约以1m/s的速度撞击篮筐。已知篮球质量约为0.6kg,篮筐离地高度约为3m,忽略篮球受到的空气阻力,则该同学罚球时对篮球做的功大约为()A.1JB.10JC.50JD.100J9.起重机的钢索将重物由地面吊到空中某个高度,其vt图像如图所示,则钢索拉力的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10.如图所示,跳水运动员最后踏板的过程可以简化为下述模型:运动员从高处落到处于自然状态的跳板(A位置)上,随跳板一同向下运动到最低点(B位置)。对于运动员从开始与跳板接触到运动至最低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员到达最低点时,其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B.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一直在减小C.在这个过程中,跳板的弹性势能一直在增加D.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所受重力对她做的功大于跳板的作用力对她做的功11.某中学科技小组制作了一个用太阳能驱动的小车,如图所示,当太阳光照射到小车上方的光电板时,光电板中产生的电流经电动机带动小车前进。若质量为m的小车在平直的水泥路上由静止沿直线加速行驶。经过时间t前进的距离为x,且速度达到最大值vm,设这一过程中电动机的功率恒为P,小车受阻力恒为F,那么这段时间内()A.小车做匀加速运动B.小车受到的牵引力逐渐增大C.小车受到的合外力所做的功为PtD.小车受到的牵引力做的功为Fx+12mvm212.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若物体受水平力F的作用,由静止起通过位移x时的动能为Ek1,当物体受水平力2F的作用,由静止开始通过相同的位移x时动能为Ek2,则()A.Ek2=Ek1B.Ek2=2Ek1C.Ek22Ek1D.Ek1Ek22Ek113.有两条滑道平行建造,左侧相同而右侧有差异,一个滑道的右侧水平,另一个的右侧是斜坡。某滑雪者保持一定姿势坐在雪橇上不动,从h1高处的A点由静止开始沿倾角为θ的雪道下滑,最后停在与A点水平距离为s的水平雪道上。接着改用另一个滑道,还从与A点等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结果能冲上另一个倾角为α的雪道上h2高处的E点停下。若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且不考虑雪橇在路径转折处的能量损失,则()A.动摩擦因数为tanθB.动摩擦因数为h1sC.倾角α一定大于θD.倾角α可以大于θ14.下列所述的实例中,遵循机械能守恒的是()A.宇宙飞船从太空返回地面的过程B.飞机在竖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过程C.标枪在空中飞行的过程(空气阻力不计)D.小孩沿滑梯匀速滑下的过程15.总质量约为3.8吨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距月面3m处关闭反推发动机,让其以自由落体方式降落在月球表面。4条着陆腿触月信号显示,“嫦娥三号”完美着陆月球虹湾地区。月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约为1.6m/s2,4条着陆腿可视作完全相同的四个轻弹簧,在软着陆后,每个轻弹簧获得的弹性势能大约是()A.28500JB.4560JC.18240JD.9120J16.小明同学家里部分电器的消耗功率及每天工作时间如表所示,则这些电器一天消耗的电能约为()A、6.1×103WB、6.1×103JC、2.2×104WD、2.2×107J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31分)17.(6分)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1)除了图甲中已给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填字母)A.秒表B.天平C.刻度尺D.弹簧测力计(2)实验前,要求通过调整长木板的倾角来平衡小车受到的阻力。可认为阻力已被平衡的方法是(填字母)A.轻推小车后,小车运动越来越快B.静止释放小车后,小车仍保持静止C.静止释放小车后,小车运动越来越快D.轻推小车后,拖着纸带的小车能缓慢持续下滑(3)有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为了能更加直观地确定W与v之间的关系,应18.(6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1)在做该实验时,除了铁架台、夹子、纸带、打点计时器、重锤、学生电源外,还必需下列器材中的________。(填选项字母)A.天平B.毫米刻度尺C.弹簧测力计D.秒表(2)以下关于该实验操作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A.将打点计时器接到学生电源的直流输出端上B.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C.实验前,应用夹子夹住纸带的上端,使纸带竖直,重锤应远离打点计时器D.选取点迹清晰且第一、二两连续点之间的距离约为2mm的纸带进行处理19.(12分)民用航空客机的机舱,除了有正常的舱门和舷梯连接,供旅客上下飞机外,一般还配有紧急出口。发生意外情况的飞机在着陆后,打开紧急出口的舱门,会自动生成一个气囊(由斜面部分AC和水平部分CD构成),机舱中的人可沿该气囊滑行到地面上来,如图所示。某机舱离气囊底端的竖直高度AB=3.0m,气囊构成的斜面长AC=5.0m,AC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θ。斜面部分AC和水平部分CD平滑连接。一个质量m=60kg的人从气囊上由静止开始滑下,最后滑到水平部分上的E点静止,已知人与气囊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不计空气阻力。求:(1)人到达C点的速度大小(2)人从A点开始到滑到E点所用的时间。20.(14分)一弹珠弹射玩具模型如图所示,水平粗糙管AB内装有一轻弹簧,左端固定。竖直放置管道BCD光滑,其中CD为半径为R=0.1m的14圆周,C与地面高度也为R。用质量m1=0.3kg的弹珠甲(可看成质点)将弹簧缓慢压缩到某一确定位置M,弹珠与弹簧不固连,由静止释放后弹珠甲恰停止在D点。用同种材料、质量为m2=0.1kg的弹珠乙仍将弹簧缓慢压缩到M点释放,由静止释放后弹珠由D点飞出后落在与D点正下方D′点相距x=0.8m处。g=10m/s2,求:(1)弹珠乙从D点飞出时的速度大小;(2)弹珠乙在D点时对轨道的弹力;(3)弹簧缓慢压缩到M点时储存的弹性势能。21.(14分)左图所示为商场内的螺旋滑梯,小孩从顶端A处进入,由静止开始沿滑梯自然下滑(如右图),并从底端B处滑出。已知滑梯总长度L=20m,A、B间的高度差h=12m。(1)假设滑梯光滑,则小孩从B处滑出时的速度v1多大?(2)若有人建议将该螺旋滑梯改建为倾斜直线滑梯,并保持高度差与总长度不变。已知小孩与滑梯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若小孩仍从顶端由静止自然下滑,则从底端滑出时的速度v2多大?(3)若小孩与滑梯间的动摩擦因数仍为0.25,你认为小孩从螺旋滑梯底端B处滑出的速度v3与(2)问中倾斜直线滑梯滑出的速度v2哪个更大?试简要说明理由。
本文标题:浙江省20182019学年桐乡一中第二学期3月月考测试高一物理试题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2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