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烃及其衍生物测试六高中化学练习试题
1烃及其衍生物测试六哈尔滨德强高中王国军2011-4-29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现有三组混合液:(1)甲酸乙酯和乙酸钠;(2)乙醇和丁醇;(3)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此是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分液、蒸馏C.萃取、蒸馏、分液D.分液、蒸馏、萃取2.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乙烯和甲苯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凡是能起银镜反应的物质一定是醛C.在酯化反应中,羧酸脱去羧基中的氢原子,醇脱去羟基生成水和酯D.苯酚有弱酸性,俗称石炭酸,因此它是一种羧酸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烃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一定是同分异构体。B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也能出现同分异构体。C两种有机物若互为同分异构体,则它们一定不互为同系物。D两种烃所含有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实验室用大理石与醋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a2++CO2↑+H2OB.氯乙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CH2ClCOOH+OH-→CH2ClCOO-+H2O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2C6H5O-+CO2+H2O→2C6H5OH+CO23D.用银氨溶液检验乙醛中的醛基:CH3CHO+2[Ag(NH3)2]++2OH-水浴加热CH3COO--+NH4++3NH3+2Ag↓+H2O5.若某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只含有C、N、H三种元素,且以n(C)、n(N)分别表示C、N的原子数目,则H原子数目最多等于A.2n(C)+2+n(N)B.2n(C)+2+2n(N)C.2n(C)+2D.2n(C)+1+2n(N)6.既可发生消去反应,又能被氧化成醛的物质是A.2-甲基-1-丁醇B.2,2-二甲基-1-丁醇C.2-甲基-2-丁醇D.2,3-二甲基-2-丁醇7.某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红外光谱图显示有三种共价键的振动吸收,核磁共振氢谱图显示有三个峰,峰面积比为6:1:1,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A.C2H5OCH3B.CH3CH(OH)CH3C.CH3CH2CH2OHD.CH3CH2CHO8.组成为C10H14的芳香烃,其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时同分异构体数目为A.6种B.9种C.12种D.15种9.由H2、CH4、CO组成的混合物的混合气体amL,完全燃烧时消耗相同条件下O2的体积也为amL,则原混合气中CH4的体积分数为A.1/3B.2/3C.1/2D.3/510.常温常压下,aml三种气态烃以任意比混合后,和足量O2混合点燃,恢复到原状态(常温常压)后,测得气体体积共缩小2aml(不考虑CO2的溶解)。则三种烃可能的组合A.C2H4、CH4、C3H4B.CH4、C3H6、C2H2C.C2H6、C3H6、C4H6D.C3H8、C4H8、C4H611.使9g乙二酸和某二元醇完全酯化,生成Wg酯和3.6g水,则该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3.690.2W--B.3.690.1W+-C.90(3.9)2W-D.2(93.6)90W-+12.某种利胆解痉药的有效成分是“亮菌甲素”,其结构简式如右图所示。关于“亮菌甲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亮菌甲素”可以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B.“亮菌甲素”的分子式为C12H12O5C.1mol“亮菌甲素”最多能和2molNaOH反应D.1mol“亮菌甲素”最多能和4molH2发生加成反应13.某芳香族酯类化合物甲的分子式为C14H10O5,1mol甲水解后只生成一种产物乙,其物质的量为2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符合上述条件的甲共有3种B.1mol甲最多可以和3molNaOH反应C.乙不能和溴水发生反应D.2mol乙最多消耗1molNa2CO3反应14.某有机物甲经氧化后得乙(分子式为C2H3O2Cl);而甲经水解可得丙,1mol丙和2mol乙反应得一种含氯的酯(C6H8O4CI2);由此推断甲的结构简式为A.ClCH2CH2OHB.OHC-O-CH2-ClC.ClCH2CHOD.HOCH2CH2OH15.已知苯环上由于取代基的影响,使硝基邻位上的卤原子的反应活性增强,现有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右图:1mol该有机物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并共热,充分反应后最多可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a(不考虑硝基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则a是A.5molB.6molC.7molD.8mol二、实验题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①由于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可用酒精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②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5℃,所以可用直接加热蒸馏法使含水酒精变为无水酒精;③用稀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制备2,4,6-三溴苯酚。④分离苯和苯酚的混合液,先加入适量浓溴水,再过滤、分液,即可实现。;⑤实验室使用体积比为1:3的浓硫酸与乙醇的混合溶液制乙烯时,为防加热时反应混合液出现暴沸现象,除了要加沸石外,还应注意缓慢加热让温度慢慢升至170℃。⑥不慎把苯酚溶液沾到了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⑦实验室制乙炔用饱和食盐水和碳化钙反应17、化学上常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如图所示装置是用燃烧法确定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2分子式的常用装置,这种方法是在电炉加热时用纯氧氧化管内样品,根据产物的质量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回答下列问题:(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燃烧管C中CuO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3)产生氧气按从左向右流向,燃烧管C与装置D、E的连接顺序是:C______________。(4)反应结束后,从A装置锥形瓶内的剩余物质中分离出固体,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准确称取1.8g烃的含氧衍生物X的样品,经充分燃烧后,D管质量增加2.64g,E管质量增加1.08g,则该有机物的实验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测得X的蒸气密度是同温同压下氢气密度的45倍,则X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1molX分别与足量Na、NaHCO3反应放出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比为1∶1,X可能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填空题18.柠檬酸三丁酯(TBC)是绿色环保的增塑剂,应用极其广泛,它的结构式如左下图,已知柠檬酸的结构简式为1—丙醇的键线式可表示为试回答:(1)TBC的分子式为,在研究TBC的结构时要用到一种谱图(如下),用于推测等信息,它是图(填序号);A.核磁共振氢谱B.红外光谱C.质谱(2)1—丁醇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丁醛,反应类型为,化学方程式为,TBC在该条件下(填“能”或“不能”)生成含醛基的化合物;(3)柠檬酸与甲醇反应生成柠檬酸三甲酯的化学方程式;(4)TBC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四、推断题19、某芳香烃A,分子式为C8H10;某烃类衍生物X,分子式为C15H14O3,能使FeCl3溶液显紫色;J分子内有两个互为对位的取代基。在一定条件下有如下的转化关系(无机物略去):(1)属于芳香烃类的A的同分异构体中,其沸点的大小关系为。(不包括A,用结构简式表示)(2)J中所含的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3)E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应类型是。(4)B、C的混合物在NaOH乙醇溶液中加热可以生成同一种有机物K,以K为单体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名称是。(5)已知J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一种符合下列性质的J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①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②与新制Cu(OH)2悬浊液作用产生红色沉淀;③苯环上的一卤代物有2种。。A发生一氯取代光照条件BC加热NaOH水溶液DFH(能与NaHCO3溶液反应)加热NaOH水溶液EG(不能与新制Cu(OH)2反应)X加热NaOH水溶液IH+J3烃及其衍生物测试六16.。17、(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1),,;(2),,(3);(4)。19、(1)。(2)。(3);。(4)。(5)1234567891011121314154DACDAABBAABAACD17、(1)2H2O2=MnO2=2H2O+O2(2)干燥氧气;可将产生的CO氧化成CO2(3)E---D(4)过滤(5)CH2OC3H6O3CH3CH(OH)-COOH,HO-CH2CH2-COOH18(1)C18H32O7化学键或官能团B(2)氧化反应2CH3CH2CH2CH2OH+O2,Cu2CH3CH2CH2CHO+2H2O不能(3)HOOCC(OH)(CH2COOH)2+3CH3OH≒CH3OOCC(OH)(CH2COOCH3)2+3H2O(4)[CH3(CH2)3OOCCH2]2C(OH)COO(CH2)3CH3+3NaOH3CH3CH2CH2CH2OH+NaOOCC(OH)(CH2COONa)219.-CH3>(1)-CH3CH3-CH3>CH3CH3(2)(酚)羟基、羧基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4)聚苯乙烯-CHOH+HOOCCH2-+H2O(3)CH3-CHOOCCH2-CH3浓硫酸△CHO(5)-OHHO--OHHCOO-
本文标题:烃及其衍生物测试六高中化学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37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