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舒城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四次统考语文
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1/13舒城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四次统考语文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人:郑荣审题人:方昌时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扑,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之于《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2/13“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和“质”这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说明文学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最初是用来评论人物的。C.在古代人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古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3/1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的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例子。B.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C.“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诸葛孔明陈亮[来源:学科网ZXXK]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①,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始孔明出祁山,仲达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舒中高一统考语文第2页(共10页)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4/13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则.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读其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免(选自《陈亮集》,有删改)[注]①管、乐:管仲、乐毅。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纵能胜之,后何以.继?然秦以.区区之地B.亮志大而.不见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则.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于其身,则.耻师焉D.论者不此之.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舒中高一统考语文第4页(共10页)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5/13()A.文章开篇将诸葛亮比作古代圣贤伊尹、周公一类的人物,概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B.仲达在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时率军阻拒,说话品评孔明、欺骗部下,这些体现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C.李靖是谈论兵法的杰出人物,他的书中详细介述了诸葛亮的用兵奇巧之处,却一个字也没有提到仲达。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5分)(2)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新年作①[唐]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注】①作者贬南巴尉时作。8.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6/139.诗人为什么独自“潸然”流泪?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乐音的两句是“,”。(2)韩愈在《师说》中批判了当时社会不从师的不良风气,而士大夫们耻于互相学习的原因是“,”。(3)李商隐《锦瑟》中,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梦已远去只可回忆,并且当时就不太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情怀的名句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叶嘉莹:家国往事,诗词人生高毅哲2014年5月份,南开大学为叶嘉莹举行90华诞生日庆祝会,有人用一句话,概括了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察院胡同23号的四合院,是叶家祖宅。在这里,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伯父叶廷又引导她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母亲和姨母都在外教书,也常教叶嘉莹背诵经典。在这样的家学氛围下,叶嘉莹的诗词功底日渐扎实。1941年,成绩优异的叶嘉莹选择了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这里,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并且是融汇中西、兼容并包的一代名家。与一般老师不同,顾随讲课时旁征博引,“一片神行”。他重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说明,有时一个小时内,甚至一句诗都不讲,却已将诗中最具启迪性的妙义讲给大家。叶嘉莹听课时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师生二人情谊深厚。顾随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舒中高一统考语文第5页(共10页)舒中高一统考语文第6页(共10页)高考帮——帮你实现大学梦想!7/13叶嘉莹前往北美访问交流时,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这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中西融合的理论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来源:Zxxk.Com]顾随对叶嘉莹的影响不仅限于是她诗词道路的引路人。许多年后的人们,只要听过叶嘉莹的讲学,往往有天马行空之感。叶嘉莹授课不用讲义,她觉得事先写好的文字会把思维限制住,不能尽情阐发诗词的绝妙。她自己称之为“跑野马”。1979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授课,还在读研的陈洪便常早早前去占座。陈洪说:“那时候我们的诗词评析,还没有完全摆脱旧有思维。拿到一篇词,首先要分析作者的阶级背景、经济地位,从这些政治属性出发,再去分析诗词。可想而知,当叶嘉莹先生出现时,她既遵循传统又大胆创新的讲授,给我们带来多么清新的感觉。”更让人难忘的,是叶嘉莹对教书的态度。她说:“纵使我不考虑是否对得起学生,也要考虑是否对得起屈原、杜甫他们。”叶嘉莹曾开玩笑说:“我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好诗,二是好为人师。”在她心里,有一种文化传承的迫切。她说:“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让中
本文标题:舒城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四次统考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5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