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月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1綦江中学高2020级高二下期一学月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王红、弓卓娜审题人:何永芳(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自从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来,‚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始终结伴而行。于是,针对考生开办的‚补习班‛便应运而生。说起古代的‚补习班‛,书院无疑名气最大、招牌最亮。书院分官私两类。私人书院最早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官办的书院则是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之场所。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进而打破了集藏书、教学等于一体的官办书院‚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私人书院主要是给业余时间愿意学习或是没有考中的学生提供的学习场所。进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北宋初期,私人开办书院的现象越来越多,据史料记载,两宋时的书院达700所,且大多为地方上热爱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资兴建。他们花重金聘请已回乡或致仕的举人、进士或有名气的学者担任老师,欧阳修、梅尧臣、朱熹等都给书院的学生上过课。书院除了要求学生熟读四书五经,还锻炼学生们写八股文的能力,熟悉八股文的格律、步骤等。唐朝和宋朝的科举考试,策问一科是学生们的重点复习对象。于是,一些‚年度热点问题‛便成为学生考前必须掌握的重中之重,有的学生考前就针对可能的考题作好文章并背熟,一旦考到,直接默写出来。明清时代,科举更为火爆,明代各类书院发展到1000多所,针对科考‚八股文‛,这些书院纷纷高薪聘请‚名师‛和已考取功名的才子担任补习老师,那些科场老手根据自己的考试经验,精心选编诸多标准的八股文训练学生,并装订成册供学生学习模仿,以便科考取得高分。由此可见,模拟考试以提高中榜率,古人已经有相当多的经验。更神的是,古代也有‚押题‛达人。史上最牛的‚高考补习班‛老师吕祖谦‚押题‛简直神乎其神。乾道二年和乾道八年,他在为母亲和父亲守丧时,开办了‚高考补习班‛,亲自编写《丽泽讲义》《东莱博议》等辅导教材,朱熹的儿子、2张栻的女儿都曾投其门下求学。特别是针对科考,吕祖谦还专门创立了类似现代中学的‚AA班‛,并量身定制了一册‚模拟复习大纲及考题‛,因封面为黄色,所以又称‚黄册子‛,传说一名学生拥有‚黄册子‛且能正确解答里面的题目,科考就能顺利过关。于是,前来‚补习‛的学生‚至千百‛。吕祖谦最得意的学生巩丰在《咏玩珠亭》中说:‚岁时来上冢,车马隘阡陌。念昔事先生,同门至千百。‛在当时,‚同门至千百‛可谓天文数字。自宋仁宗执政末开始到清朝取缔科考止,封建朝廷也多次打压私人开办的书院,但都未能根绝。(摘编自赵柒斤《北京晚报〃古代科考也有人押题》,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的“补习班”是伴随着科举产生的,其中名气最大、招牌最亮的非书院莫属。B.私人书院产生于唐末至五代期间,宋代、明清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从宋仁宗起多次遭到打压。C.私人书院这一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对佛教禅林讲经制度的模仿。D.官办书院集藏书、教学等于一体,私人书院则主要为没有考中的学生提供学习场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三段论述了书院的产生、发展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存在一定关系。B.文章第三、四段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论证古代通过模拟考试提高中榜率。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论证了“书院的功能”,论述的重点是私人书院。D.第四段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突出了来私人书院“补习”的学生数目之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欧阳修、朱熹等有名气的人担任老师,所以当时的人愿意出资兴建书院。B.因私人书院打破了官办书院“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所以虽遭打压但未根绝。C.只要熟读四书五经,熟悉八股文的写法,掌握“年度热点问题”,就能通过科举考试。D.吕祖谦针对科考,对书院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大胆创新,于是前来学习的人很多。3(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秋夜巴金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4‚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念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燃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着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来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秋夜的梦。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写作背景】本文写作于1956年9月,正值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诞辰75周年、逝世20周年之际,正值国内社会主义革命面临很多困难之时,正值当时文艺界出现了‚文艺干预生活‛的讨论,巴金此时发表了批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有见地的文章并受到了批评,感到了压力。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先写“翻到《野草》最后一页”,再写“把《野草》阖上”,最后写“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以《野草》为线索贯穿全文。B.本文是一曲鲁迅精神的赞歌,作者借助于梦境,便于充分展开想象,表现出强烈而不寻常的感受。C.“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等是鲁迅先生现在站在窗前5对作者说的话,作者精心选择和组合,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D.作者把鲁迅先生燃烧的心比作“初升的红日”,并在其中叠印先生“慈祥的脸庞”,崇敬之情至此达到高潮。E.“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这句话含蓄地表明作者每读一次鲁迅,就有一次新的发现。5.文中写“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屋子里灯光黯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6.“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一句中加点的词语分别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加以阐述。(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2017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的使用费。自2016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地打击了网络侵权的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的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创业热潮。(摘编自《知识APP你愿意买单吗?年轻人更青睐为知识付费》)6材料二: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倾向领域专业资料文学书籍教育文章时事新闻健康心理其他资源份额36.3%21.7%15.6%13.5%9.1%3.8%(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材料三:知识付费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一一只要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让人怀疑长此以往人们会不会上瘾。用户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摘编自《警惕‚知识付费‛让你丧失思考能力》)材料四: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的局面。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者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摘编自《不管你是否接受,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了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B.材料二侧重于用户的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7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些不足必将阻断其发展。D.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轻人成为文化消费中越来越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B.
本文标题: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月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63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