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答案】C点睛: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2.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可知该官职应该属于监察官员,按照秦朝的官制,只有御史大夫属于监察官员,负责监察百官,所以此官职应是御史大夫,故答案为C项。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A项;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排除B项;郡守为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项。3.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国”与“家”同治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答案】B点睛:秦朝中央官僚机构具有以下特点:①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官制。三公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都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一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是中国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4.“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史实”“史论”“史识”的定义来分析,可知C项中的认识是在分析大量史实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属于“史识”,故答案为C项。AD项属于史实,排除;B项是对郡县制的评价,属于史论,排除。5.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C.皇帝的内侍人员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文字“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说明刺史具有监管地方治安、罢黜庸官和司法审判的职能,由此可知刺史具有监管地方的职能,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表述与刺史职责不符,排除ABC项。点睛: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为强化皇权而设立的,本质上是加强专制主义统治的手段。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官员的腐败,对现今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有借鉴作用。6.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A.禁锢了人们思想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了君主专制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答案】B点睛:科举制的作用。①积极方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专制政府有文化素养的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消极方面:考试的科目及内容都在儒学经义的范围内,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7.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国家统一C.强化贵族特权D.加强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实行郡县制、颁布推恩令,是为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B项不是共同作用,排除;C项不是三项措施的作用,排除;材料中的三项措施是针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是解决君主与丞相之间的矛盾,所以不能起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排除D项。点睛: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中央权力日益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但这种趋势也不是直线型顺利发展的,也有中央权力受到削弱的例外情况。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并且导致“七国之乱”,中央权力一度受到削弱。唐朝节度使势力强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晚清时期,伴随汉族地方官僚集团势力的扩大,中央集权体制有所松动;民国时期军阀势力强大,形成实际上的地方割据局面。8.历史学家钱穆以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立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北宋设立枢密院④明朝设置内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西汉设立中朝和北宋设立枢密院均是为了削弱相权,明朝设置内阁是在彻底废除相权的背景下。这些措施实现了“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故答案为D项。九品中正制作为一项选拔官吏的制度,不能带来“皇室的权”和“政府的权”之间发生升降的变化,排除含有②的ABC项。9.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10.“网络反腐”倡导“正能量”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经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御史大夫B.刺史C.中正D.通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中正是魏晋时期举荐官员的官职,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故答案为C项。秦朝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权,刺史是西汉时期监察地方官员的官职,通判是宋代监察地方知州的官员,均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不具备”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的选项,最后确定正确选项。11.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答案】B点睛:军机处的设立,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也得到进一步巩固。但本题却反其道而行之,考查军机处对皇帝权力的约束。对于本题的回答,必须根据材料内容,通过对材料主旨的概括提炼,得出正确选项。近年高考试题中,根据材料选择答案,正确选项可能与教材观点存在冲突的试题也常有出现,考生特别需要注意此种情况。12.《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以上规定反映了该法的实质是A.很残酷但按律量刑B.极力保护私有财产C.保护了罗马人民利益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可知,罗马法规定在个人财产遭到窃贼损害时可以杀死窃贼而不受惩罚,充分说明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反映罗马法的实质是极力保护私有财产。故答案为B项。A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而非实质内容,排除;C项说法宽泛,没有抓住实质,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13.古雅典城邦的克里斯提尼执政期间,极力发展梭伦构想的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减少政治混乱,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了A.五百人议事会B.民众法庭C.平民保民官D.陶片放逐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末古代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为巩固民主政治制度,采取投票表决的形式驱逐危害民主的人,以民主的办法反对民主的敌人,实行陶片放逐法,故答案为D项。克里斯提尼改革尽管有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设立民众法庭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设置保民官为罗马共和国平民政治斗争的成果,排除D项。14.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指出:“梭伦的平衡被破坏,优势被赋予大众……此时雅典人变得越来越民主”;“人民”迫使其“最睿智的人”和“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为此他主张美国应实行A.直接民主B.人民民主C.法律至上D.分权制衡【答案】D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分权与制衡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美国人把思想、理论转变为实践和制度。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指出:“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可以看出,美国宪法所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种类型的分权:①纵向的分权,即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州政府)的权力划分。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联邦制来实现的。②横向的分权,即国家权力机构或州权力机构内部的分权。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三权分立体制来实现的。15.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表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内容依次是A.普选方式、四年、行政权、对议会负责B.参众两院联席选出、四年、立法与行政权、对议会负责C.参众两院联席选出、七年、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D.普选方式、七年、立法与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不对国会负责,双方权力相互制衡,所以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内容应该是参众两院联席选出、七年、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16.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答案】D17.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禁烟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洋务运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民族主义”表现了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情感;“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说明该历史事件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说明最终失败的结果。综合上述
本文标题: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66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