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精)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04保险出品纵观四小龙•70年代的亚洲经济,是“四小龙“的时代。大韩民国,汉江边上创奇迹;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速率曾令日本汗颜;宝岛台湾,如日中天般的经济成就令世界感略到了惊愕的味道;弹丸之地的香港以其不斐的经济成就,名嘈全球!韩国的腾飞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奇迹•自然地理概况:•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半部,东濒日本海(朝鲜东海),西临黄海(朝鲜西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韩国西海岸同中国山东半岛的最短距离约为190公里,南部港口釜山同日本本州岛的最短距离约为180公里。韩国的面积为9.9万平方公里,约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5%,基本上与我国江苏省或浙江相当。经济概况•60年代以后,韩国开始推行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开发战略,实行宏观调控发展计划,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经济政策、部门结构、产业布局等,经济取得迅速发展。结果,长期属于落后农业国之一的韩国,一跃成为与新加坡、台湾、香港并列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韩国腾飞之印记•经济发展第一阶段:•1953——1961年,是战后经济恢复的时期,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0.8%。在金融方面,政府采取的货币改革和汇率变动等措施抑制了战后持续10年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这一时期韩国的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是恢复和发展工业部门,其中纤维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最为显著。韩国腾飞之印记•经济发展第二阶段:•1962——1971年是轻工产品出口主导型阶段,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每年实际增长36%以上,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7%。韩国腾飞之印记•经济发展第三阶段:•1972——1981年,是重化工业出口主导型阶段,重点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建立了大规模的工业体系.•GDP平均增长率为8.5%,技术进步率为3.4%,即40%的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贡献的。韩国腾飞之印记•经济发展第四阶段:•1982年以后,是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的阶段,实施了科技主导型政策,重点是提高本国的研究以及开发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腾飞之原因分析•原因一:•坚持增长导向型。工业导向型,外向型经济战略。•六十年代初,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消费型经济为开发型经济,改内需型经济为外向型经济,1964年设立“振兴出口会议”,定每年的11月30日为“出口日”,鼓励举国上下“为出口献身”。自1962年至1981年,外贸出口以年增长30%的高速度递增,出口由0.55亿美元跃至212.54亿美元,带动GDP年递增8.3%。随着出口的增长,进口也并行不悖地增长了。而随着进出口总值的增加,经济对进出口的依存度大大提高了。四小龙对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值/GDP)的变化情况:1970年1980年1985年1988年韩国0.320.630.660.66香港1.51.521.782.82新加坡2.123.702.773.47台湾0.530.950.820.90进出口占GDP比重进出口占GDP的比重0102030405060147101316192225283134year1=1970100million$系列1系列2腾飞之原因分析•原因二:•制度创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及其转换,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步又一步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体制,在经济发展模式上选择了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尤其是90年代以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开始向民间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政府职能的改革,始终围绕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的方向发展。腾飞之原因分析•原因三:•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政策的调整,支柱产业的重点培育,发展。三大产业的变动以及合理的调整.70年代,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9%,30.7%,40.3%,到了80年代为16.0%,43.3%,40.7%,90年代为7.7%,45.1%,47.2%.东方之珠--香港的飞跃香港经济的崛起香港经济结构转型轨迹:•1)从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起,到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香港的43年时间里,是香港从开埠到转口港建成时期。发展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新界划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人力资源。二是内地一批资金,劳动力流入,还有一批从北美,澳大利亚,南洋一带归国的华侨在香港停留定居,带来资金和管理的经验。三是广九铁路的通车。•2)1946-1952年是香港战后复元和转口贸易的恢复时期。1947年至1951年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三十五。原因主要是香港对内地贸易额的激增。这一时期香港充分利用优良港口,各种基础设施以及国际贸易关系网,从转口贸易和航运中获利。香港经济的崛起•3)1952-1970年香港第一次经济转型:成为以港产品出口的自由港。他们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制衣等业为先驱,充分运用来自上海等内地城市的资金和人力,积极开拓欧美市场。工业化成功的背景,主要是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着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工业部门,还有中国政府一直政治上稳定,经济上支持香港。•4)1970-1997年香港第二次经济转型:成为以服务业为主的自由港。71-81年从工业化走向经济多元化。首先推行工业多元化,再是市场多元化,然后是经济多元化。70年代是香港金融业,旅游业及房地产业兴起和迅速发展的时期,香港成为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82-97年从经济多元化走向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大量北移到珠江三角洲。国际资本进入香港与日俱增。还有政府的积极推动。•5)97年起香港开始第三次经济转型:向经济科技化增长模式方向发展。在大力推动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吸引制造业投资,重建香港新一代本土工业。主要是信息产品,芯片制造,制药和生物科技的现代高科技产业。香港经济的崛起•而成为亚洲四小龙则是在80年代,即第二次转型期时,香港利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转型的机会发展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实现了经济的起飞.这一时期香港经济周期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周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1985年以来,香港经济与中国大陆的经济联系也逐渐加强,原有的制造业逐渐转移到大陆,而服务业逐渐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以下是香港第二次经济转型以至成为四小龙的相关图表与数据:香港经济的崛起香港经济的崛起•第一个表表明,从总体上,第二次转型期(即自80年代初期始)香港GDP增长率虽是呈波浪式趋势下降,然而从21%左右到97年金融危机的11%,相对增长率是持续偏高的.这使其经济发展持续高速,这从第二个表中恒生指数持续上升也可略窥一二,从而奠定深厚的经济基础.接着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服务业,制造业这两大产业在第二次转型期中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比率.1980-2001服务业、制造业对香港GDP的贡献比率图各指标在该时期的平均增长率:香港60年代70年代80年代GDP增长率13.619.319.7储蓄率-26.530.5投资率-19.627.5外贸依存度-1.51.8第一产业比率-20.9第二产业比率-35.531.9第三产业比率-62.567.2香港经济的崛起-原因分析•外部环境:历史地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扮演了内地改革开放的重要角色,不但成为内地了解世界的最大“窗口”、对外贸易的最大“通道”,引进外资的最大“基地”,与国际接轨的最大“桥梁”,而且在回归之后,其经济注定将日益与内地经济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经济一个极为重要和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更紧密经贸关系才显示出其对香港经济转型的推动力。在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框架下,部分货物贸易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将促使香港利用资金、信息、商业创意和技术引进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内地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人才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和高增值产品,形成新的优势产业。香港的信息、资金优势同内地的结合,促进香港高增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香港经济的崛起-原因分析内部环境1.香港特区政府扮演了推动,协助和支持的角色。(1)建立市场规则和实施反垄断法。这是保证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关键,因为一旦市场被垄断,价格信号和比较优势信息就被扭曲,企业也就难以按照比较优势进行投资决策。(2)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波动。(3)采取适当的方式,参与建设和投资于那些具有某种外部性的产业,以及那些需要较大规模的初始投资,以及需要较长建设周期的项目,例如教育、卫生、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必要的基础设施部门。这样可以为社会经济活动建设起必要的基础设施,降低经济活动和市场机制运行的交易成本。香港经济的崛起-原因分析2.政府设立创业板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香港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提高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3.重视整体环境的营造和宣传,大力发展旅游经济。香港的经济崛起,首先因其抓住了外部环境变革机遇,积极发展;其次,香港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间经历了不少波折,香港政府以及人民自身不屈不挠,积极努力地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在其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狮城--新加坡新加坡简介•新加坡地处东南亚中心,是东南亚各国重要港口,城市的海上家童十字路口,它不仅是东南亚得去海运,空运,贸易,加工制造,金融服务中心和最大的修造船基地与石油输出港,而且成为世界第三大商港,第四金融中心,第三炼油中心,以及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新加坡简介•新加坡的国民收入在1990年人均已达12310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生活水平和日本不分上下。国民平均储蓄额达到6416美元居世界第五位。而且新加坡完全没有外债,外汇储备超过1000亿美元,是一个综合竞争力很强的国家。新加坡经济增长一览1980-1999各类指标折线图1980-19990510152025123456789101112年份百分比实际生产总值(年百分比变化)%失业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年百分比变化)%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年百分比变化)%消费物价(年百分比变化)%广义政府财政余额(年百分比变化)%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劳动密集阶段。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新加坡失业率高达10%,劳动力成本低廉,新政府首先采取了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方针,注重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力求最大限度解决失业问题。•第二:资本密集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半叶,随着新加坡经济基础逐步稳定,新政府提出了“自动化,机械化,电脑化”的发展方针,将制造业朝着更加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三:技术密集阶段。1986-1998年是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发展高科技基地,一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此外新加坡还获得海外融资,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炼油中心。这时的新加坡政府已经把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双擎。•第四:知识密集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时的新加坡已不在“四小龙”的发展时期。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1: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十分合适。在60,70年代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有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后来又适应国际需求积极转向,到八十年代又转向高科技产业,极具发展眼光!•2:采取了区域化经济战略。由于新加坡的国土面积极为有限,新政府充分利用邻国的资源,以对外投资的方式积极参与对方的经济发展,并通过在这些国家的投资来完善新加坡自己的产业结构•3:政府官员高知化。新加坡的政府官员文化素质普遍比较高,在加上十分完善的法律体系,官员普遍十分廉洁,是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之一,这不仅有利于新加坡制定科学的发展路线,更极大的提高的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台湾经济发展概况台湾人均国民生产毛额指数(1949年-2000年)0.050.0100.0150.0年份195219561960196419681972197619801984198819921996台湾人均国民生产毛额指数台湾经济发展概况•我国台湾地区属海岛型经济,市场狭小,自然资源缺乏,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台湾经济已农业为主。•60年代初台湾经济薄弱,急需引进科学技术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60年代至80年代台湾采取了加工出口的发
本文标题: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72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