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试卷
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试卷姓名号数成绩1、我们通常所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过渡时期”是指()A、从解放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B、从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到新中国的成立C、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2、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A.社会主义现代化B.农业合作化C.社会主义工业化D.科学技术现代化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建设的重点是()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商业4.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A华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5、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能担任我们的厂长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6.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A.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B.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C.改变不合理的劳动产品分配制度D.将单一所有制发展为多种所有制7、右边“摘棉花”的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大跃进”B.人民公社化C.文化大革命D.改革开放8、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1962年农业生产状况表农业产值粮棉花原计划(百分数)比上年增长8.5%3216亿斤2200万担实际达到(百分数)比上年增长11.6%3400亿斤2400万担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B.人民公社化运动C.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D.十年“文革”9.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A.解决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问题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错误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D.落实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经济方针10、有些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不相符的是()A、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B、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B、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D、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1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A.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的方针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12、新中国从1956年正式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其间曲曲折折,下列哪些活动显露了党在经济工作中犯了“左”倾错误()①中共八大指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②“大跃进”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全民大炼钢铁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右图为“大跃进”时的一幅漫画,它反映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浮夸风B.高指标C.瞎指挥D.不尊重客观规律14、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中国经济起步晚,基础薄弱B、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C、中共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经验D、指导思想上犯了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左”倾错误15、下列各项中,属于主观愿望超越了客观经济条件的是()A、农村土地改革运动B、过渡时期总路线C、大跃进D、文化大革命16、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教训是()A、上层建筑改革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B、生产关系的改革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C、经济政策要与广大人民的愿望相一致D、经济发展指标要与人力物力资源相适应17.钢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领导人的果断决策18.为克服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我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B.发动“大跃进”运动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下幅新闻图片所报导的事实,导致其出现的根源在于()A、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度B、“左”倾错误的迅速发展C、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飞速发展D、“一五”计划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1.下列这组图片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哪项内容相关?()A.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C.分配方面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D.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22、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3.经济特区的特殊主要在于()A.政治制度不同B.经济政策不同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D.权力大于其他省区24、.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老人邓小平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D.开辟香港、澳门为特区25.互联网的作用()①打破常规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知识讯速、便利地传播②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③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④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6.深圳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小渔村,1999年深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4300美元。这主要是因为()A.深圳的交通条件便利B.深圳的资源丰富C.深圳率先开放,政策优惠D.深圳的华侨众多27、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A.深圳珠海的大发展B.海南建省C.上海浦东的开发D.西部的开发28.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C.内地——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D.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2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贸组织30、经济特区的“特”是指()A.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B.在外交上享有特殊的权力C.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特殊政策D.即划出的特定的区域,属政治特区二、材料解析题31、(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工农业总产值827.21286.51387.9*注:1952年工业比1949年增加187%农业增加50%。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进口出口贸易总额(2)材料三读下表1978年2000年城市数量193个663个小城镇2173个20312个市镇总人口1.7亿4.56亿城市化水平17.9%36.1%(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2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8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21世纪以来,该现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此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3分)27、阅读下列材料:(16分)1978年初,凤阳县乃至安徽省尝试“包干到组”,小岗人也满怀兴趣把20户人家分成4个小组。没干多久,组里就产生了矛盾,于是每个小组又分“叉”,全队分成8个小组,还是干不好。一天夜晚,生产队召开社员会议。穷疯了的社员提议:这样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户。大家最终拟订了3条意见:1.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2.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3.如果队长因此犯法坐牢,他家的活由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到会的18户户主赌咒发誓按下红手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包干”。小岗人用18个鲜红的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蔚为壮观的一页。“大包干”诞生伊始,就有人责难说,这违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是资本主义;也有人说,“大包干”是机会主义。就在有人对“大包干”提出质疑、改革处于关键时刻时,1980年5月31日,小平同志在同其他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应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邓小平扭转了乾坤》记者靳生黄勇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为什么要实行“大包干”,“大包干”指的是什么?(4分)(2)“大包干”经历了哪几个步骤?(2分)为什么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支持?(6分)(3)简要分析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农业发展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2分)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3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均GDP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的增长过程比亚洲大多数国家都稳定。”(《世界经济千年史》)材料二:“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71年,如今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变化令人惊叹……‘四大件’这一概念的变迁可以证明中国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在70年代,这四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和缝纫机;到80年代,‘四大件’变成了冰箱、电视机、石英手表和洗衣机;到了90年代,空调、计算机、手机和小汽车则成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今,再谈论四大件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很多中国家庭都可购买大额的消费品。”(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GDP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有何意义?(6分)(2)结合材料二,请谈谈GDP增长在居民实际生活中的体现。(5分)一、选择题答题卡(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答案(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CCCDAACBDBBDDC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CABADDBBDCCBCA二、材料解析题(40分)31、答案(1)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分)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1分)。原因:重视经济调整,采取措施,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如答具体运动至少2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制定了“一五”计划;一化三改造的进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苏联的帮助;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政策。(每点2分共8分)(2)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连年攀升。原因: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每点2分共4分)(3)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加快(2分)战略: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3分)32、答案(1)人民公社体制、“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2)包产到组,到户,到个人。(2分)增产幅度很大;土地公有;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6分)(3)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783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