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物理下册期末考试题15
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物理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Ⅰ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关于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公式23TR=k,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B.若地球绕太阳运转轨道的半长轴为R地,周期为T地;月球绕地球运转轨道的长半轴为R月,周期为T月,则2323月月地地TRTRC.T表示行星运动的自转周期D.T表示行星运动的公转周期2、一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是0.025s,当振子从平衡位置开始向右运动,经过0.17s时,振子的运动情况是()A.向右做减速运动B.向右做加速运动C.向左做减速运动D.向左做加速运动3、光滑水平面上,静止置放甲、乙两物体(如图所示),一水平恒力F作用于甲物体产生的加速度为a1,此力作用于乙物体产生的加速度为a2,若将甲、乙两个物体连接在一起,仍受此力的作用,则产生的加速度是()A.122aaB.a1+a2C.1212aaaaD.1212aaaa4、卫星在到达预定的圆周轨道之前,最后一节运载火箭仍和卫星连接在一起,卫星先在大气层外某一轨道a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然后启动脱离装置,使卫星加速并实现星箭脱离,最后卫星到达预定轨道。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预定轨道比某一轨道a离地面更高,卫星速度比脱离前大B.预定轨道比某一轨道a离地面更低,卫星的运动周期变小C.预定轨道比某一轨道a离地面更高,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变小D.卫星和火箭仍在同一轨道上运动,卫星的速度比火箭大5、一个物体以某一初速度从粗糙斜面的底部沿斜面向上滑,物体滑到最高点后又返回到斜面底部,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上滑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小于下滑过程中重力的冲量B.上滑过程中摩擦力的冲量与下滑过程中摩擦力的冲量大小相等C.上滑过程中弹力的冲量为零甲F乙FF甲乙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上滑与下滑的过程中合外力冲量的方向相同6、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A和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一人站在A车上,两车均静止。若这个人从A车跳到B车上,接着又跳回A车,仍与A车保持相对静止,则此时A车的速率()A.等于零B.小于B车的速率C.大于B车的速率D.等于B车的速率7、如图所示,一物体以一定的速度沿水平面由A点滑到B点,摩擦力做功W1;若该物体从A′沿两斜面滑到B′,不考虑物体在最高点离开斜面情况,摩擦力做的总功为W2,其中AB=A′B′。已知物体与各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则:()A.W1=W2B.W1>W2C.W1<W2D.不能确定W1、W2大小关系8、一物体做受迫振动,驱动力的频率小于该物体的固有频率,当驱动力的频率逐渐增大时,该物体的振幅将()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9、如图所示为一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由图象可知()A.质点运动的轨迹为正弦曲线B.质点的振幅为5mC.质点的运动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D.在t=2.5s时,质点的速度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10、A、B、C三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m和m0,如图所示。绳子不可伸长,且绳子和滑轮的质量、滑轮的摩擦均可不计。若B随A一起沿水平桌面做匀速运动,则可以断定()A.物块A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0gB.物块A与B之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0gC.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两者方向相同,合力为mogD.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两者方向相反,合力为m0g11、现有单摆a、b均在做简谐运动。经观察发现,在单摆a完成10次全振动的时间内,单摆b完成了6次全振动。已知两单摆的摆长之差为1.6m,则两单摆的摆长La与Lb分别为()A.La=2.5mLb=0.9mB.La=0.9mLb=2.5mC.La=2.4mLb=4.0mD.La=4.0mLb=2.4m12、质量为m的物体从地面上方H高处无初速释放,落在地面后出现一个深度为h的坑,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在该物体下落过程中:()A、重力对物体做功为mgHB、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H+h)C、所有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零D、地面对物体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mg(H+h)/ht/sx/cm05-51234m0mMACB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第Ⅱ卷(共6题,共52分)13、(3分)某学生在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时,发现测出的重力加速度值偏小,这可能是由于()A.测量周期T时,把N次全振动的次数误读为(N-1)次B.错把摆线长当了摆长,忘记加上摆球的半径C.把摆球直径当作了半径,与摆线长相加作为摆长D.摆球的质量偏大14.(12分)如图所示,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1)实验的研究对象是.(2)供选择的重物有以下四个,应选择.A.质量为100g的木球B.质量为10g的砝码C.质量为200g的钩码D.质量为10g的塑料球(3)使用质量为m的重锤和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在选定的纸带上依次取计数点如图所示,纸带上所打的点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已知纸带的左端与重物相连.设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且O为打下的第一个点。当打点计时器打点“3”时,物体的动能表达式为,若以重物的运动起点O为参考点,当打第点“3”时物体的机械能表达式为.15、(7分)一个质量为60kg的杂技演员练习走钢丝时要使用安全带,当此人走到安全带上端固定点的正下方时不慎落下,下落5m时安全带被拉直,此后又经过0.5s的缓冲,人的速度变为零,不计空气阻力,求这0.5s内安全带对人的平均拉力多大?(g取10m/s2)16、(8分)某行星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地球上的6h,在这行星上用弹簧秤测某物体的重量,在该行星赤道上称得物重是两极时测得读数的90%,已知万有引力恒量G=6.67×10-11N·m2/kg2,若该行星能看做均匀球体,则它的平均密度为多少?34210s1s2s3s4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10分)如图所示,质量m=60kg的高山滑雪运动员,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滑道滑下,然后由B点水平飞出,最后落在斜坡上的C点。已知BC连线与水平方向成角θ=37°,AB两点间的高度差为hAB=25m,B、C两点间的距离s=75m,不计空气阻力,(其中g=10m/s2,sin37°=0.6,cos37°=0.8)求:(1)运动员从B点飞出时的速度vB的大小。(2)运动员从A滑到B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18、(12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0.8kg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0.2kg的光滑滑块从小车左侧以水平速度v0=2m/s滑上小车,以小车初始位置所在平面为参考面,求:(1)滑块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多少?(2)滑块返回A点时,滑块和小车的速度分别为多少?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说明:(1)定出评分标准是为了使各校尽可能在统一标准下评定成绩,试题的参考解答是用来说明评分标准的.学生如按其他方法或步骤解答,正确的同样给分,有错的根据错误的性质,参照评分标准中相应的规定评分.(2)第1——14题只要求写出答案,不要求说明理由或列出算式,只根据答案评分.(3)第15、16、17、18题只有答案而无演算过程的不给分,只写出一般公式但未能与试题所给具体条件联系的不给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ADBDCADBACCDABBCD13、AB(4分)14、(1)带纸带夹的重锤(或重锤)(3分)(2)C(3分)(3)m(S4-S2)2/8T2,m(S4-S2)2/8T2-mgs3(每空3分)15、(7分)解:解法一:设安全带绷紧时的速度为v,由机械能守恒定律:212mgLmv(2分)210/vgLms(1分)缓冲时由动量定理:(F-mg)t0=mv(2分)即这0.5s内安全带对人的平均拉力F=1800N(2分)解法二:人自由下落的时间t,由运动学公式221gtL(2分)得21Ltsg(1分)又缓冲时间有t0=0.5s,全过程由动量定理:mg(t+t0)=Ft0(2分)即这0.5s内安全带对人的平均拉力F=1800N(2分)16、(8分)解:在两极,由万有引力定律得.2RMmGmg①(2分)在赤道RTmgmRMmG2224②(2分)依题意mg'=O.9mg③(1分)由球体公式343RV及密度公式VM,得343RM④(1分)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由式①②③④和球体积公式联立解得332/1003.31.03mkgGT(2分)17、(10分)解:(1)由B到C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竖直方向:22137singtshBC(2分)水平方向:tvsB37cos(1分)代入数据,解得vB=20m/s(2分)(2)A到B过程由动能定理有221BfABmvWmgh(3分)代入数据,解得运动员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fW=3000J,(2分)18、(12分)解:(1)当滑块达到最大高度时,滑块与小车相对静止,以滑块和小车为系统在水平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vmMmv)(0①(2分)此过程中对滑块和小车组成的系统由机械能守恒定律:2011()22mvMmvmgh②(2分)由①②得200.162()MvhmMmg(2分)(2)滑块从冲上小车到返回到A点的过程中,小车和滑块组成的系统动量和机械能都守恒,设滑块返回A时,滑的速度为v1,小车的速度为v2,则:120mvMvmv③(2分)222021111222mvMvmv④(2分)由③④得smv/2.11smv/8.02其中v1的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反。(2分)
本文标题:高一物理下册期末考试题1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80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