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中四校联考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中四校联考高一物理命题人:孝感一中李平审题人:孝感一中杨宣安注意事项:本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题前先在指定位置按要求填写学校、班级、考号、姓名.请按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祝考试顺利!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有向下的压力F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书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桌面要恢复形变而产生的B.书发生了形变,桌面也一定发生了形变C.书对桌面的压力跟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不是书所受的重力2.在光滑的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A.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C.重力、下滑力D.重力、支持力、下滑力和正压力3.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也越大B.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一定为零C.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速度一定增加D.加速度越大,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4.如图所示,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从A点开始向右运动,经过2.5s后与距离A点5m的竖直墙壁碰撞,若碰撞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碰后小球返回,整个过程速率不变,以A点为计时起点和位移参考点,并且规定向右为正,则小球在第3s内和3s内的位移分别是NFMFNA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2m,6mB.2m,4mC.0m,4mD.0m,4m5.F可以分解为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分力F1、F2,其中F1垂直于F;F2与F的夹角为300,则有A.F1大小不唯一B.F2大小不唯一C.F1大于F2D.2121FF6.如图所示的装置中,OA、OB是两根轻绳,AB是轻杆,它们构成一个正三角形,在A、B两处分别固定重量均为G的小球,此装置悬挂在O点,现对小球B施加一个水平拉力,使装置静止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此时OA竖直,设OA绳中的拉力为T1,OB绳中的拉力为T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21TTB.21TTC.21TT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T1、T2的大小7.为测得某楼房的高度,让一石块从楼顶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那么除已知的重力加速度g外,还测出下列哪个物理量就可以算出楼房的高度A.石块下落到地面的总时间B.石块落地前最后1s内的位移C.石块下落第1s内的位移D.石块通过最后1m位移的时间8.某人在静止的湖面上竖直上抛一小铁球,小铁球上升到最高点后自由下落,然后又以)(gaa匀加速穿过湖水并陷入湖底的淤泥中一段深度.不计空气阻力,取向上为正方向,在下列v—t图象中,能表示小铁球运动过程的图象是9.如图所示,在倾角=30°的斜面上,用弹簧系住一重为20N的物块,物块保持静止,已知物块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m=12N,那么该弹簧的弹力不可能...是A.2NB.10NC.20ND.24NtvOAtvOBBtvOCtvODDθOABF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卷(非选择题,共75分)二.非选择题部分共7小题,把答案填在答题纸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论述计算题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0.(6分)用游标卡尺测量某工件直径时游标尺与主尺间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则该游标卡尺的精度为▲▲▲,工件直径为__▲▲▲___cm.11.(8分)某同学在做验证互成角度的两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另一端用A、B两个弹簧秤同时拉着到达O点位置,此时两弹簧秤的读数分别是FA=3.41N和FB=4.38N,其方向分别如图中OA、OB方向.若橡皮绳的活动端仅由一个弹簧秤拉着,也把它拉到O点位置,读得弹簧秤的读数为FC=6.14N,其方向如图中OC方向.以1cm表示1N,作力的图示,完成验证作图,并说明该实验的结论.(1)用作图法求得FA、FB的合力大小为▲▲▲N.(2)实验结论是:▲▲▲.12.(10分)某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按照打点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标出0、1、2、3、4、5、6共7个计数点.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s10.0,完成下面的问题.(1)根据题中数据可以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关于本试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OABC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据题中数据还可以求出打点计时器打计数点1时纸带的速度B.释放小车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C.实验中换用低压直流电源时打点计时器仍能正常工作D.操作中应先释放小车,待小车运动稳定后,再接通电源,使打点计时器工作13.(10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开始刹车以后又以5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求:(1)从开始刹车到停下来,汽车前进了多远?(2)从开始刹车计时,第8s末汽车的瞬时速度多大?14.(12分)如图所示,物体所受重力为G,与天花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当施加一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的推力F时,物体沿天花板匀速运动.画出物体的受力图,并求力F的大小.15.(14分)如图所示,质量为kgM55的人,用绳子通过滑轮拉住一个质量为kgm10的物体保持静止,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060,已知人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6.0,g取kgN/10,求:(1)绳对滑轮的作用力为多大?(2)人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和支持力分别为多大?16.(15分)在平直的公路上,汽车A以0.5m/s2的加速度启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并在30s后改做匀速运动.正当A启动时,汽车B恰以10m/s的速度从A旁边匀速同向驶过.(1)试画出A和B两辆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2)在A追上B之前,两车何时相距最远?此时距离多大?(3)两车何时再次相遇?0v/m·s-1t/sθF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四校联考高一物理答案计分栏第I卷第II卷总分10111213141516答题说明:1.将第I卷选择题正确选项前的序号填入第I卷答题卡中.2.第II卷各题的答案填写在指定区域,超出方框区域无效.第I卷答题卡题号123456789答案BDACDCDBABDCD10.(1)0.05mm(2)1.43511.说明:①能分别正确作出FA、FB、FC的力的图示,各得1分,共3分;②能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正确作出合力的图示,得1分,得到合力的值为6.00~6.40N,得2分;用平行四边形作出的合力与FC重叠的,上述3分均不能得,计0分;③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互成角度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得2分.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1)49.6cm/s2(5分)(2)AB(5分,半对得3分,错选不得分)13.(10分)解:(1)设汽车前进的位移为s,则据sav)(2020有mavs9052302220(4分)(2)速度减为零的时间为:savt65300(3分)故第六秒末汽车减速为零,则第8s末汽车的速度为零.(3分)14.(12分)解:物体的受力图如图所示(3分)根据平衡条件水平方向:Fcosθ=Ff(2分)其中:NfFF(2分)竖直方向:Fsinθ=FN+G(2分)联立解得:F=cossinG(3分)θFFNGFfxy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14分)解:(1)对悬吊物体,分析受力如图据平衡条件mgT(2分)故绳对滑轮的作用力为两段绳拉力的合力如图为F(1分)由几何关系有030cos2TF(2分)代入数据,解得NF3100(1分)(2)分析人的受力如图(2分)据x方向平衡条件有030cos0Tf(2分)代入数据解得Nf350(1分)据y方向平衡条件有030sin0MgTN(2分)代入数据解得NN500(1分)mgTTTFMgx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解(1)(3分)如图t/sv/1smO10203040506051015说明:两条图线完全正确,坐标轴上刻度完整、正确,虚线标注完整、正确,得3分,以上三项有一项没有或不全的第一小题均为0分.(2)(5分)设t时刻两者相距x,则ABxxx221attvB(2分)代入数据整理得10010212tx(2分)故当t=20s时两都相距最远最远为maxx=100m(1分)说明:直接用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的结论求解,同样给满分.(3)(7分)相遇的条件是:BAxx(1分)若在A加速阶段相遇,则有:tvatB221即:tt105.0212解得:t=40st大于30s,故A是在匀速运动阶段追上B的.(2分)重新列式为:tvttvatB)(210120(2分)即:tt10)30(15305.0212(1分)解得t=45s所以A在45s时追上B与之相遇.(1分)
本文标题: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中四校联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80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