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化学总复习氮族元素综合测试题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高三化学总复习氮族元素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1.各取0.1molCu分别投入足量的下列四种酸溶液中(必要时可以加热):①浓硫酸②浓硝酸③稀硝酸④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气体体积(相同条件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2.磷和氧气反应,可分别按如下方式进行,4P+3O2=2P2O3(方式一),4P+5O2=2P2O5(方式二),若在两个容器中都分别放入2molP和2molO2,且控制不同条件使反应分别按方式一和方式二进行,经充分反应生成P2O3和P2O5。物质的量之比为()A.5∶4B.1∶1C.5∶3D.4∶33.在相同状况下,将下列四组混合气体:①体积比为3∶1的NH3和N2②体积比为1∶1的NO和NO2③体积比为1∶1的NO2和O2④体积比为4∶1的NO2和O2分别置于完全相同的试管里,倒置于水槽中,反应后,液面上升高度分别为h1、H2、H3、H4,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h1>H2>H3>H4B.H4>h1>H3>H2C.H4>H3>h1>H2D.H2>H3>h1>H44.下列各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时,均能得到不同的产物,其中主要是由温度不同引起的是()①P、Cl2②Cu、HNO3③NaCl、浓H2SO4④H2S、O2⑤CO2、NaOH⑥P2O5、H2O⑦C、O2A.①②B.③⑦C.③⑥D.②⑤5.NH4ClO4在强热条件下分解的产物为N2、O2、HCl和H2O。则反应中生成的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2∶4B.5∶4C.4∶7D.7∶46.碘化磷(PH4I)是一种白色晶体。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关于碘化磷的描述错误的是()A.它是离子晶体,稳定,高温也不分解B.它的水溶液使淀粉变蓝C.能跟强碱反应放出PH3D.该物质中含有共价键、配位键和离子键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有A、B两种物质,A和B化合生成C,C溶于水生成D,D和红热木炭反应又生成C,则A和B分别是()A.O2和SO2B.N2和O2C.NO和O2D.H2和Cl28.有反应B2+2C-=2B-+C2,C2+2D-=2C-+D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B-能被D2置换成B2B.D-不能被B2氧化C.单质氧化性:B2>D2D.阴离子还原性:B->D-9.含硫酸铵和硝酸铵的混合溶液V升,加入amolNaOH,刚好使中硝酸铵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0.能判断出非金属性M比N强的有()A.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时,M比N容易B.各自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M比N强C.各自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M比N强D.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时,M比N容易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硝酸的浓度越大,溶液的密度越大;而氨水的浓度越大,溶液的密度越小B.H2、O2、HCl和H2S四种气体均可用五氧化二磷干燥C.在6Na+2H3PO4=2Na3PO4+3H2↑反应中,磷酸把Na氧化到Na+,所以H3PO4也是氧化性酸D.在Zn和稀H2SO4的反应中,氢元素被还原;而在Cu与热浓H2SO4的反应中,硫元素被还原1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共热制氨气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烧碱溶液C.硫酸铵与氢氧化钡浓溶液混合D.铜和稀HNO3反应13.一种盐X和NaOH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Y,Y经一系列氧化再溶于水可得酸Z,Y和Z反应又可生成X。则盐X是()A.NH4ClB.NH4NO3C.(NH4)2SO3D.NH4NO214.1mol浓HNO3与足量铜反应,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应是()A.11.2LB.5.6LC.5.6至11.2L之间D.2.24L15.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两种溶液混合后,能产生白色沉淀,加足量稀硝酸,沉淀消失但不放出气体。这两种溶液可能是()A.NaHCO3和Ca(OH)2B.Ca(H3PO4)2和Ca(OH)2C.Ca(HCO3)2和Ba(OH)2D.NaH2PO4和AgNO316.在标准状况下,总体积为8.96L的NO2和NH3混合气体通过稀HNO3后,使溶液质量增加12.5g,原混合气体中两种成份的体积各为()A.2.24L、5.72LB.6.72L、2.24LC.3.36L、5.40LD.4.48L、6.72L17.有X、Y、Z三种溶液分别加入AgNO3、BaCl2、Na2CO3等试剂后,产生现象如下表所示: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Y、Z可能分别为()A.CaCl2、NaBr、KH2PO4B.HCl、NaBr、Na3PO4C.CaCl2、HBr、Na3PO4D.K2CO3、HBr、K18.在下图中,烧瓶里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二、填空题19.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将系数填在空格内。______Cu2S+______HNO3=______Cu(NO3)2+______NO↑+______H2SO4+______H2O20.下图所示为A、B、C、D、E五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1)若A通常状况下为固态单质,则A→E分别为(与出化学式):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2)若A通常状况下为气态单质,则A→E分别为: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3)写出(2)中物质转化的化学方程式: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有一硝酸钾溶液,其中混有少量的溴化钾和磷酸二氢钙,若要用AgNO3、K2CO3、KOH和HNO3做试剂。除去混有的杂质,且规定不得重复使用同种试剂,而且要求最后溶液中只能含有KNO3一种溶质,则加入试剂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__。22.将质量相等的两份铜屑,一份在空气中加热,至完全转变为氧化铜后再溶于稀硝酸中;另一份直接溶于稀硝酸中。则两种情况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23.有A—F六种气体。(1)A、D和F难溶于水,C可溶于水,B和E极易溶于水。(2)B和C分别通入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中均可产生白色沉淀。(3)C与D化合成B,B与E两气相遇冒白烟。(4)A与D、A与F、C与D相混合,点燃均可发生爆炸。(5)E与A通过热催化剂可生成一种无色气体,此气体在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试写出各种气体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某量筒中盛有70mLN2和NO2的混合气体(标准状况),倒置于盛水的烧杯中,直到水位不再上升后,量筒内剩余气体为25.2mL。则原混合气体中N2和NO2的体积比是_____25.有下列六种物质:钠、白磷、苛性钠溶液、浓硝酸、硝酸银溶液、浓氨水,其中:(1)应保存在棕色瓶中的是______(2)应保存在煤油中的是______(3)应保存在水中的是______(4)应保存在胶塞的试剂瓶中的是____26.有A~F六种溶液。它们是Na2CO3、BaCl2、Ca(NO3)2、KI、稀H2SO4和AgNO3中的某一种。现各取溶液少许进行部分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右表所示(表中“↓、↑、-”分别表示生成沉淀、气体和无明显变化;若有微溶物生成,也以“-”表示),推断各种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三、实验判断题27.从某物质A的水溶液出发有下图所示的一系列变化:试回答:(1)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2)写出E→F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鉴定物质F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计算题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体积为V的试管中充满了NO2和O2,把试管倒置于水槽中,水全部充满试管(1)问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各占多少体积?(2)如果试管中尚有a体积气体剩余,问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各可能是多少体积?29.标准状况下,用10.5m3氮与足量的空气反应制取硝酸。从所得硝酸中取出1%(质量比)加水到3000mL,测得稀硝酸密度为1.05g/cm3,溶质质量分数为6%。再取此稀硝酸50mL与1.5g含杂质的铜反应(杂质不和硝酸反应),两者恰好反应完全。求:(1)氨的利用率(2)铜的纯度。
本文标题:高三化学总复习氮族元素综合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819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