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历史期中复习同步检测2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彻底结束于()A.周世宗在位时B.宋太祖在位时C.宋太宗在位时D.宋真宗在位时解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彻底结束于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答案C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A.渴望收复幽云地区B.重武轻文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D.重文轻武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能力。由题干看,“状元登第”要比战场上荣获战功更荣耀。结合北宋统治者防止武人专权的措施判断,答案应为D项。答案D3.在宋初统治者集中军权的措施中,目的是“强干弱枝”的是()A.解除禁军统兵将领的兵权B.把各地方军的精壮士兵选入禁军C.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半数驻守各地D.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能力。“强干弱枝”中的“干”指中央,“枝”指地方,由此判断答案应为B项。若目的是“内外相制”,则答案为C项。答案B4.出于与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类似的目的,北宋采取的措施是()A.设三司使、枢密使、参知政事B.设转运使C.让文官做知州,并由通判监督D.“杯酒释兵权”解析此题考查比较和分析能力。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君权,A项就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B、C两项是为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项是为了集中军权。故选A项。答案A5.在下列北宋各级官员中,负责管理财政的是…()①参知政事②枢密使③知州④三司使⑤通判⑥转运使A.④⑤⑥B.①④C.④⑥D.①③④⑤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地方上负责管理财政的是转运使,中央是三司使。故选C项。答案C6.宋朝为消灭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采取的措施是()A.设三司使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设转运使C.设通判监督知州D.中央派文官担任司法人员解析要求熟知所列官职的职能及作用。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转运使则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运送中央,集中地方财权,消灭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D两项则集中了地方的行政权、司法权。故选B项。答案B7.宋太祖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他的这种认识导致了北宋出现的军事特色是…()A.守内虚外B.内外兼顾C.守外虚内D.内外皆虚解析此题属材料选择题。由材料可知,宋太祖认为外忧——边事不足患,内患最可怕。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北宋的军事特色是重内轻外,即守内虚外。故选A项。答案A8.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的数量B.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C.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能力。冗官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冗兵、冗官又造成冗费问题,故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精兵简政。答案为D项。答案D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可谓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据此回答9~11题。9.北宋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其表现不包括…()A.严格考试程序B.增加考试科目C.殿试成为定制D.录取名额增加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增加考试科目的是唐太宗。答案B10.北宋的科举制有所发展创新,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的是()A.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B.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C.实行糊名法D.殿试成为定制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能力。“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是指其积极影响,糊名法有利于防止考官舞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今天密封试卷有借鉴意义。故选C项。答案C11.下列不属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制内容的是……()A.废除明经科B.不考诗赋C.实行糊名法D.设明法科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糊名法是北宋开始实行的,但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答案C12.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此时,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答案C13.北宋统治者为缓和农民的反抗斗争而采取的特殊措施是()A.抑制兼并B.募兵、养兵C.减轻徭役D.整顿吏治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方法缓和农民的反抗。答案B14.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为22万人,到真宗时为912万人,这说明()A.军人地位上升B.边患日趋严重C.立国政策改变D.藩镇拥兵自重解析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始终没变,因而军人地位没有上升,立国政策也未变,并且北宋不存在藩镇拥兵自重问题。故兵额增多的原因在于边患日趋严重,当时辽、西夏、金先后威胁北宋政权,B项最准确。答案B为了解决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范仲淹和王安石先后实行变法,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据此回答15~20题。15.右图人物主持改革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A.减轻徭役B.提倡农桑C.加强军事D.整顿吏治解析题干名句是范仲淹所说,其改革的核心是整顿吏治。答案D16.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措施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解析青苗法的内容是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并收取20%的利息。答案A1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商品交流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保甲法解析政府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出卖。答案C18.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中,可以增加政府收入的有()①青苗法②方田均税法③市易法④保甲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可用排除法。保甲法的作用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还可减少军费开支,而减少军费开支不等于增加政府收入。答案C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对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加以变更的是()A.青苗法B.市易法C.保甲法D.将兵法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比较能力。北宋初年实行更戍法,从而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防止武人专权的目的,而将兵法则易于形成将与兵之间的隶属关系,故是对更戍法的变革。答案D20.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C.政令不通,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解析题干要求回答“最主要原因”,注意审题即可。答案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军队人数年代968~978996~9971017~10231041~1043人数(单位:万)193355432826材料二:禁军官印——“拱圣下千都虞候朱记”铜印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何种情况?其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太祖加强禁军的目的是什么?是吸取了哪些经验教训所采取的措施?(3)假如北宋初年契丹突然来犯,边境告急,持有铜印的将领能否直接统领麾下的军队前往救援?为什么?(4)宋神宗年间,将领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解析本题就北宋时的军事制度进行设题,且所选材料独特——以表格和图的形式出现,但难度不大,主要还是考查基础知识。首先是将图表予以识别,然后再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答题。第(1)问中的情况方面,可从表格中看出从公元968~1043年,禁军的人数由193万激增到826万。影响方面,可从由此带来的军队的不断膨胀、军费开支浩大、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等要点作答。第(2)问应该从宋太祖吸取唐宋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教训,着力解除统领禁军大将的军权,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答题。第(3)问则要结合宋太祖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禁军,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两者相互牵制的史实来答题。第(4)问要结合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的史实来回答。参考答案(1)情况:北宋时军队人数激增。原因: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反抗,造成兵员剧增;边患问题严重,导致不断增兵。影响:军费不断增加,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冗费加剧,军队战斗力低下。(2)目的: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验教训:唐宋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统领禁军的宋太祖曾凭军权发动“陈桥兵变”,废周建宋。(3)不能。原因:禁军将领无调兵之权,禁军的调动权归属枢密院,而枢密院又直接由皇帝指挥。(4)变化: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将兵法,将领可以训练一定辖区的禁军。意义:加强了军队训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2.山东邹平是“范公故里”,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邹平居住了整整20年。请看下列两则与范仲淹及其所处时代相关的材料:材料一: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一句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就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范仲淹当年主持庆历新政,在审核各地官吏名单的时候,把庸碌无为的一笔勾去。他的助手富弼不同意,说:“你大笔一挥倒容易,哪里会知道这会害得他全家痛哭。”范仲淹坚定地说:“一家人哭,强如一路人哭!”他最终坚决罢免了那些不称职的官员。材料二: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述,令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地上。欧阳修在谈到北宋的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有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出了北宋中期的什么问题?(2)材料中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3)材料一中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4)材料二所述问题范仲淹解决了没有?这个问题以后又是如何处理的?请结合史实说明。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从两则材料中归纳,材料一“把庸碌无为的一笔勾去”,体现了人浮于事、冗官的问题,材料二反映了军队战斗力低下、军队腐败的问题,若归纳为冗兵问题则错误;第(2)问注意结合第二、三节教材内容回答,不可遗漏要点;第(3)问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切忌把范仲淹改革的内容全部答上;第(4)问较简单,结合相关史实回答即可。参考答案(1)冗官问题和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问题。(2)冗官问题: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分化事权”的弊端;北宋科举制方面,录取名额大大增加,造成官吏多而杂。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问题:政治腐败造成的。(3)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4)没有。后来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法和将兵法,加强了训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期中复习同步检测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819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