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语文试卷祭十二郎文解析和基础知识练习
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祭十二郎文》解析和基础知识练习一、关于作者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辽宁)。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2、在文以明道的信念之下,韩愈写了一系列出色的文章。这些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二是慷慨激昂,忧愤甚广。还有就是写得自然随便,如话家常。最后一个特点是突破传统写法,本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3、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二、关于本文1、这类文字韩愈颇有独创,不同寻常。例如《祭河南张员外文》,茅坤就评为“奇崛”。姚范以为“他人无此”。刘大櫆也说:“祭文退之独擅。”至于《祭十二郎文》,曾国藩虽然认为这类文章“究以用韵为宜”,但他又说:“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就是说,韩愈之写祭文,也是变化不测的。2、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3、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4、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三、文本分析本文从结构上可以分成三部分。作为祭文这种文体常用的开头和结尾,这里不再多说,下面重点说说文章中间的部分。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第一层:从第二段到“我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这部分重点在写韩家的家世和叔侄二人的悲欢离合。韩家不幸,韩愈上面有三个哥哥,他是由韩会抚养大的,可后来,他的三个哥哥都相继去世,韩愈只有一个侄子韩老成,即十二郎,形成了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状况。叔侄二人年龄差距极小,虽为叔侄,情同兄弟。文章第二段已经为全文奠定了浓重的悲伤的基调。因为承担着振兴韩家的重任,两人都出外奔波,时散时聚,文中的第三段看似流水帐般的交代,实际上已经流露出了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感慨,也为下面感情的抒发开始蓄势。第二层:到“其然乎,其不然乎”:第四段的内容使得文章显得波澜起伏,作者未老先衰,原以为会相继哥哥早逝,留下侄子“抱无涯之戚也”。万万没想到,韩家确实死了人,但却不是自己,而是少于他强于他的十二郎。下文的“呜呼”,自然是水到渠成,此时,文章已经如开闸放水,波澜壮阔。本层应该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文章中多次写到悲伤,总体来说有两类:丧侄之痛和命途多舛。这两个内容在这部分有很充分的表现。这两个内容有相互映衬,使文中之悲有了1+1大于2的效果。第三层:这层主要是活着的人对死者的吊慰。“死而无知,悲不几时”。更大的悲痛是活着的人的撕心裂肺。这沉重的打击和愧疚使得韩愈“无意”于人世。只想守几顷良田,教养子女,终老余年。阅读本文,需体会其字字血声声泪表达效果,体会作者对亲人去世的无限悲伤和人生无常的无限感慨。四、基础知识练习:1、给下列词语中的红色字注音丧之七日()不省所怙()归取其孥()丞相薨()去吾而殁()终丧而取()窆不临穴()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意思1)时羞之奠2)不幸早世3)敛不凭棺3、写出下列句中红色字的意思1)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2)如吾之衰者3)江南之人,常常有之4)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5)几何不从汝而死也6)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7)汝殁以六月二日8)使者妄称以应之乎9)相养以生,相守以死10)其信然邪?其梦邪?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其能久存乎?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答案:1、sànghùnúhōngmòsāngbiǎn2、羞通馐,美味食物;世通逝,离开人世: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3、1)的;2)取独;3)代词,指病;4)第一个表转折,第二个表并列;5)表承接;6)表修饰;7)在;8)表目的,来;9)相当于“而”,表修饰;10)连词,表选择;11)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12)代词,你的学生习作出门在外回老家,山西,开车。一路上都迷迷糊糊的,特困。虽说是二爷爷,三姑,四姑什么的,可除了一个是五年前见过一面的,其余连长相都不知道。坐在车上,看窗外一片绿油油的树啊,草啊,觉得北京这两年绿化的还有点儿成效。可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早上在床上赖着不起,妈说金叔叔和戴阿姨(同行的,与爸、妈几十年的老交情)马上就来啊。我一骨碌就爬起来了,结果等了一个多小时人都没来。我这一天就因此昏昏沉沉的了。听说石太高速河北段正修路,我们本打算绕道儿,可在八达岭那儿看见我们准备绕的那道儿比通往石太那儿的还堵,就决心一搏——就走石太了,谁怕谁!!不过,我爸就此落下一病:见人就问“大哥,堵不堵?”“大姐,堵不堵?”一开始一路畅通,我也迷迷糊糊的一直睡,一直睡。后来大概下午一点多,到了一服务区。我一下车就冲向洗手间,舒服完了出来,看见我爸一边跟一陌生老头说话一边进。待会儿,我爸告诉我们,那老头也是从北京往山西去的。我爸没商量,劈头就问人家高速堵不堵。老头都傻了,说不知道呀。我爸就跟人说怎么堵,怎么堵。结果人老头一路小跑奔向他家的车,边跑还边说:人家说高速堵车,你们知道不?!离山西越来越近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明显感觉到,因为天在变暗,被风卷起的沙土在增多。终于,在鹿泉那儿堵上了。一开始我以为是“路权”,因为几公里的路就收了十块钱,够黑。山谷中,漫天的黄土和煤碴儿中,在两旁都夹满庞大运煤车的道路中,我有两个感觉,一是觉得看了这儿再看北京就像九九年看了北京再看珠海,后者就美绝了,干净爽了。二是,我很渺小。四小时,不到八十公里,真能急死谁。我迷糊着又睡。只记得,刚堵车那会儿我爸问一人:大哥,堵多久了?人家说一上午了。再后来看见一个蹲车边儿上洗头的,满脑袋的白泡沫,一问,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都快晕了。那人是从昨天晚上就被堵在这儿的。我渐渐绝望,渐渐梦到班上的同学。忽被班上同学一声尖叫惊醒。睁眼,看一警车呼啸而过,前面撞车了。警车开出了一条“血路”,飞快的穿梭于路中央,我们几辆小车马上跟人屁股后面沾光。结果被发现了,只好又并回原路线。我想:不就一警车嘛,你牛什么呀!后来,发现这段儿的交警真挺不容易的,哪儿出点事儿他们马上就到。一开始,我看见刚下车的警察叔叔是诧异的,问爸妈他们的衣服怎么跟北京不一样。妈问哪儿不一样了,我说帽子色不同。妈说你再好好看看。我一看,是白的,只是我没戴眼镜,只看到了表面,没看清底色。再后来风大了点,我们不得不关上窗户开开空调。看见有一服装店外挂的几件衣服还在风中舞蹈,我妈就说这哪儿有人敢买呀。我说我就敢。回家抖落抖落能少买多少煤呀,而买的时候还可以以太脏为由便宜一点儿。后来又睡了,睁开眼,已再次上了畅通的高速。天色已晚,顿觉凉意袭人。迷糊中,听见爸说:穗儿,你二姑!我摇开窗,看到一个高挑的女人,特像初中某老师,叫了声:姑!她伸手拍拍我的头,顿时兴奋了起来。过会儿,下车和几个姑姑见了面,吃了饭。真是血浓于水吧,丝毫没有见外和生疏。和二姑的女儿也聊的很带劲儿,而且最诡异的是,我总觉得原来在哪儿见过她似的,梦里吧。吃过饭,见到二爷爷。叫了声爷爷,觉得广州那个爷爷就在眼前。后来爷爷拉我的手,把一家子的人的期望通过那粗糙却温暖的大手传递给我时,我差点哭了。往住处走的时候,抬头看星空。那轮已不再圆的月挂在那里。我想到的是地理那关于月相的作业。我这一天又何尝不是无时无刻在想这些呢?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我没看过,可我现在明明就是这种感觉。生活在别处——人在山西,心里想的却是那个再熟悉不过的港湾。[评语]:本文共有四部分,这只是第一部分。语言简练生动,朴实灵活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不掩饰,不做作,不直白,不平淡,尤其是字里行间还流露着真挚的情感。着实不易。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试卷祭十二郎文解析和基础知识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862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