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青海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学资源
2019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8小题每题1分,9-13小题每题2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水果榨汁B.瓷碗破碎C.葡萄酿酒D.酒精挥发【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水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瓷碗破碎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2.今年5月12日是第十一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高层楼房着火乘电梯逃生B.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D.加油站内拨打或接听电话【分析】A、在火灾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气体受热密度变小,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在火灾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或是电气线路被烧毁而停电,电梯受热后其轿厢会失控甚至变形卡住,人在其中很危险;烟雾会向电梯井道内蹿,浓烟很容易进入轿厢,最终导致人窒息而亡;不能乘电梯逃生,故选项说法正确。B、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故选项说法正确。C、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为防止发生爆炸,燃气泄漏时不能点火检查,故选项说法错误。D、加油站的空气中含有可燃性的汽油蒸汽,加油站内拨打或接听电话,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读出液体体积B.滴加液体C.称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D.蒸发【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A。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白色烟雾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D.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分析】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5.如图是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7.87C.钛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D.钛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6【分析】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解答】解:A、钛元素是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B、钛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47.87,该选项说法正确;C、钛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该选项说法正确;D、钛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6.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B.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C.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D.CO2、CO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分析】根据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解答】解: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A说法正确;B、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B说法正确;C、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C说法正确;D、CO2、CO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的构成不同,决定了化学性质不相同,故D说法错误。故选:D。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远处就能闻到花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说明分子间间隔增大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以及特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远处就能闻到花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正确;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说明原子间间隔增大,不是分子间间隔,错误;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正确;故选:C。8.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甲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乙、丙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将乙、丙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在丙的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而乙表面没有变化,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A.甲乙丙B.乙甲丙C.乙丙甲D.甲丙乙【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根据能否发生反应,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解答】解:有甲、乙、丙三种金属,甲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乙、丙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甲的活动性最强,乙、丙的活动性较弱,即金属活动性甲>乙、丙;把乙和丙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在丙的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丙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即丙>铜;而乙表面没有变化,说明乙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即铜>乙;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甲>丙>乙。故选:C。9.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X属于有机化合物B.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C.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D.X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解答】解:由可知,反应前后碳原子都是4个,氢原子都是12个,反应前硫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2X中,反应前氧原子是18个,反应后应该是18个,其中4个包含在2X中,X的化学式是SO2;A、X是二氧化硫,不含有碳元素,表示有机化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二氧化硫中氧元素质量分数:×100%=50%,该选项说法正确;C、X中不含有碳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二氧化硫中硫元素、氧元素质量比为:32:32=1: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10.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该反应只涉及一种氧化物C.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种类均发生了改变D.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2【分析】根据反应的结构示意图和模型表示的原子种类,可判断出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解答】解:由反应的结构示意图和模型表示的原子种类,可判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错误;B、由物质的组成可知,该反应共涉及NO、H2O两种氧化物,故错误;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故错误;D、由方程是可知,应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6:4=3:2,故正确;故选:D。11.下表中对部分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鉴别方法B.化学实验中“先”和“后”①区分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后闻气味②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搅拌③区分氯化铵和氯化钾--加熟石灰粉末研磨,闻气味①点燃可热性气体时:先验纯,后点燃②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盛放浓硫酸,后将水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③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后用外焰固定加热C.日常生活经验D.化学与人体健康①常用钢刷擦洗铝制品②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③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①缺铁会引起贫血症②食用甲醛水溶液浸泡过的海产品③用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烹调食物A.AB.BC.CD.D【分析】A.根据物质的性进行分析;B.根据实验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C.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D.根据缺少营养素对身体的影响、食品安全进行分析。【解答】解:A.①棉纤维点燃后有烧纸的气味;羊毛纤维点燃后有烧焦羽毛味;②加入肥皂水后搅拌,软水中泡沫丰富;硬水中泡沫较少;③氯化铵加熟石灰粉末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生成,氯化钾和熟石灰不反应,故A完全正确;B.②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盛放水,后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并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故B不完全正确;C.①铝制品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保护着内部的铝不被氧化,不能常用钢刷擦洗铝制品,故C不完全正确;D.②甲醛水溶液能使蛋白质变性,有毒,甲醛水溶液浸泡过的海产品不能食用;③亚硝酸钠的毒,不能用来烹调食物,故D不完全正确。故选:A。1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A.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B.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C.测定溶液的pH时,如果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测定结果一定偏大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进行分析判断。C、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因为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B、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氖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若该溶液显酸性,则用蒸馏水润湿后,溶液的酸性变弱,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则测得的pH结果比实际值偏大。若该溶液显碱性,则用蒸馏水润湿后,溶液的碱性变弱,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则测得的pH结果比实际值偏小。若该溶液显中性,则用蒸馏水润湿后,溶液仍呈中性,测得的pH结果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正确。故选:D。1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
本文标题:2019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青海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学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88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