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7届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选择题自测
12017届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选择题自测1.踏莎行•山居张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D.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1C(“心生悲切”错。)2.满庭芳张风子咄哉牛儿,心壮力壮,几人能可牵系。为爱原上,娇嫩草萎萎。只管侵青逐翠,奔走后、岂顾群迷。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牧童,能有智,长绳牢把,短梢高携。任从它,入泥入水无为。我自心调步稳,青松下、横笛长吹。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牛儿强健倔强,只管啃食原野上的嫩草,离家越来越远了。B.牧童只顾着自己玩耍,放任牛儿入泥人水,却不加以管束。C.青松下,牧童悠然自得地吹起了长笛,显示出愉快的心情。D.本词语言朴实无华,饶有风趣,富有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2B(“只顾着自己玩耍,放任牛儿入泥入水,却不加管束”与词意不符)3云居寺①高顶王褒②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注:①云居寺:在北周都城长安附近的山上,一说此山是终南山。②王褒(513-576年):先后在南朝的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为官,才名极高。①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但是大阖大开,气魄雄伟,景象堪称壮丽。B.诗人表现高山景观的特征,语言十分简省,却能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受。C.本诗良好的艺术效果是通过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获得的。D.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给人工整匀称的美感。3C(不是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观描摹,而是写出了登山过程中的实际感受)24高荷元稹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飐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擪①。不学着水荃②,一生长怗怗③。[注释]①擪,音yè,按、压。②荃,一种水草。③怗,音tiē,安定,安宁。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将藕与荷并写,“才”字感喟颇深,可见高荷难得。B.“飐闪”写风吹叶动之状,以“扇”喻荷叶,生动贴切。C.荷叶因风力的抬举而亭亭玉立,故而别有一番娇美风姿。D.荷虽有“圆”、“青”等特点,但作者强调的是其“高”。4C(3分)[“风力的抬举”不确,应为“自抬举”,自己勉力挺拔向上。]5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①(元)萨都剌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注:①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宵永”的“永”字浸润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长。B.作者引用了曹操的诗句,既写出乌鹊向南飞去的景象,又体现与曹诗感情的共鸣。C.“霜落蒹葭冷”一句,从时间和地点两个方面写出孤雁深夜栖息在蒹葭丛中的困境。D.这首词意境开阔,借写孤雁寄托作者的情怀,体现了流畅朴实、清新委婉的风格。5B(从“悄无踪”和“但见孤鸿影”可知“乌鹊南飞”是作者的联想)6耘田鼓[注]可朋(后蜀)农夫田头鼓,王孙筵上鼓。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愿我天公降之以雨,令桑麻熟,仓箱富,不饥不寒,上下一般足。[注]耘田鼓:古代挂在田头树上的鼓,农忙时敲击,以激励催促农人提高劳作效率。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头鼓”就是耘田鼓,“筵上鼓”指的是王公贵族筵宴上饮酒作乐时所击之鼓。B.诗人真诚地祈愿天公降下甘霖,使桑麻成熟,粮食满仓,百姓们不再挨饿受冻。C.最后一句“上下一般足”,意思是王孙贵族能够与普通百姓同甘共苦,知3足常乐。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感情深沉强烈,揭露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有很强的感染力。6C(“同甘共苦,知足常乐”与诗意不符)7卖花词高启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馀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7C8定风波李珣雁过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纵有回文②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③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④长。[注]①央:尽。②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③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④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雁过秋空夜未央”,开篇写北雁南归、长夜漫漫,点明具体时间。B.“隔窗烟月锁莲塘”的“锁”字,既写景致特征又含人物观景心情。C.“沉水香消金鸭冷”写香不觉间已燃尽,以香消炉冷表现时间推移。D.末句“候虫声接杵声长”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8D[末句“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错。末句以声衬静,突出周围的冷寂及人物的长夜难眠,进一步表现了愁苦之深重。]9水调歌头·金山①观月张孝祥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表独立②,飞霞珮,切云冠③。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4【注释】①金山:镇江紫金山。②表独立:卓然而立。③切云:一种高冠名。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描写了月光下的奇幻景象:江山雄丽,鱼龙悲啸,星辰倒映,雾气弥漫。B.词的下片以戴高冠、佩美饰的超凡脱俗的飘逸形象,表达出词人高洁的精神追求。C.结尾句写词人向往乘坐以凤羽为盖、鸾鸟驾驭的飞车,流露出他羽化成仙的渴望。D.全词写景手法富于变化,或实或虚,亦真亦幻,刻画形象多用想像,颇具浪漫色彩。9C10.一剪梅袁州解印刘克庄①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②,唤作山翁,唤作溪翁。[注释]①刘克庄:宋代词人。公元1237年春,词人赴袁州任职,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词人对此心有不平,因作此诗。②岳、知宫:官职名。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陌上行人怪府公”一句,借路上行人对词人匆匆离职的惊怪、不解,从侧面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不平。B.二、三句写行人猜测词人被罢官的原因,只当他是因写诗文而获罪,表明词人在任期间并非为政有失。C.“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两句,写词人罢官后整日玩耍、安睡,表现了摆脱公务烦扰之后的闲适惬意。D.这首词借路上行人与词人之间的问答,抒写了词人罢官后的心境,构思巧妙,语言口语化,意蕴丰富。10C(“表现了摆脱公务烦扰之后的闲适惬意”与词意不符)11赠卖松人于武陵①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②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③尘!注释: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翠楼,泛指富贵人家。③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①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句写到了卖松人到都城长安卖松树,虽为求利,但心思独特。B.第五句写松树虽叶瘦却曾顶风傲雪,介绍了松树的特点及其经历。C.第六句写松树花色浅淡而缺少春意,暗含着作者对此的委婉批评。D.第八句写出了松树遍售于六街而无人购买、徒蒙灰尘的无奈际遇。11C[3分。“暗含着作者对此的委婉批评”错,作者对松树没有批评。]12闻笛(唐)张巡①5晷晓C2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注:①张巡:“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亲率将十共守睢阳,后战死。②铝蛲(tiaoyao):高峻。③城:指睢阳城。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第二句既指明安禄山叛乱的不义性质,也写m军情的紧迫。B.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写明作者是在更楼之上登高嘹望敌情。C.本诗既是战乱时代的艺术展现,又是作者不朽人格的光辉写照。D.全诗语言平易,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乡情怀。12.D(思乡情怀不正确)13秋晚登城北门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诗人登临北城楼扶杖远眺的形象,下句则写诗人见西风卷地而触目伤怀的情景。B.颔联写诗人在北城头远远地看见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南飞的鸿雁在硝烟中把秋意带到了诗人日夜怀念的杜陵。C.颈联以形传神,通过诗人“搔首”“倚楼”这两个动作,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其内心烦乱不安又怅然无奈的情绪。D.全诗感情充沛,诗人愁绪满怀,既有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也怀有对山河兴废的叹惋,还有因身世安危而生的感慨。13B。(应该是南飞的鸿雁带来杜陵秋意)14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注】①引领:伸颈远望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6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14答案:(1分)古体细解:多年考查近体诗,此次考查古体诗,虽是考查古体诗,也是考查近体诗。因为,如果学生能识别出什么是古体诗,当然说明其对近体诗的特征也是了解的。我们确实应对整个诗歌发展史予以关注。答案:(3分)A细解:学生如果熟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当会很快选出A来。这里的“明月何皎皎”,既无“比”,也不是“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只是描写眼前景,作为中心意象,它直接引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可以看作是“赋”的手法。这首诗其实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游子诗,一是思妇诗。命题者显然将之定性为游子诗,即抒情主人公为一游子,这样,“客行虽云乐”就有“以乐衬哀的效果”,B正确。作者选择夜晚这一特定的时段来表现,写其夜不能寐。原本安眠的夜晚却夜不能寐,构思上先以时间来谋篇;再写其“出户”、“入房”,以空间转移来布局,C正确。全诗以叙事为主,自然、浅显、朴素,而又“余味无穷”(“无穷”虽有夸张,但作为套话,也不可太认真),D正确。15[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王恽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注]①霹雳:琴名。1.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15细解:社祭的活动有春秋两季,因此,“社坛烟淡散林鸦”并不能暗示出季节,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场面。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所进行的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的喜庆活动。能够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观多稼”,暗示
本文标题:2017届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选择题自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96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