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世界统一于存在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物质与精神都属于存在的范畴。但是世界是物质性的世界,世界既不是统一于存在,也不是统一于精神,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混淆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和先在性。实际上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存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2.人一次不能踏进一条河流这是哲学上“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的”的哲学道理。“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说的。这句话有片面性。在哲学上属于诡辩论,夸大了绝对运动,否定了相对静止的的存在。人踏入河流的一刹那,那个时间点里,人确实是踏入了河流.只从“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的”的哲学角度来看认为河流一直在变,所以不能踏入.但是却忽略了哲学中另一个原理“整体和部分”,即使河流一直在变,但是也是由无数个时间点所组成,在那个时间点上运动是相对静止的,此时人就能踏入一条河流。3.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的一刀两断该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片面的。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坚持“扬弃”的辩证否定观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果实的消极的因素,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4.非爆发式飞跃是一种不太显著的变化过程,所以属于量变的一种错误,非爆发式飞跃是一种质变。从质变过程中的对抗和非对抗的角度还可以把质变划分为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质变形式,它表现为对立双方剧烈的外部冲突。非爆发式飞跃是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质变形式。这种飞跃形式不发生剧烈的外部冲突,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而实现。事物的不同飞跃形式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又受着它所处的外部条件的制约。(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进科学的前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形成新的理论。题目是恩格斯曾经说的一个命题,反映了社会需求、实践对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社会需求是第一推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实践需求)社会上的技术需要,更能促使人们进行技术的研究,而且这种研究能产生产业化应用,具备实际的商业价值,推广价值,带来实质性的生活改造。理论服务于实践。每种新技术的发现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没有人会发明一种不实用的,或是不可能得到应用的技术,技术的发展指导实践,但也受实践的反馈指导。两者相辅相成,但是往往是先有需求,才促使人们研究能实现需求的技术。6.经济落后的国家在这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理解: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②由于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在某些方面可能超前于经济发展,也可能落后于经济发展。③恩格斯这名话说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也可以产生先进的哲学文化,指出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7.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一,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要战胜自然界,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单靠个体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这种结成一定关系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就是劳动。由此可知,正是由于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劳动。劳动是人的活动,但不是人的本质。决定劳动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一产生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结成怎样的社会关系,就怎样劳动创造、存在和发展。人和动物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目的意识性。人的目的意识性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也就是由人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现代人和未来人的意识仍然是社会的产物。第三,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历史性。“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规定,不仅表示它的客观性,而且表示着它的变动性、历史性,就是说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必须对人的社会关系做具体的历史考察。8.英雄和人民共同创造历史错误。(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杰出的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基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②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杰出人物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③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其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④无论英雄人物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杰出人物的失误还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纠正。总之,最终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是人民群众。9.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此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所以,真理不以谁掌握真理来衡量。但是,往往在开始的时候,真理-一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然而,有时少数人掌握的却不一一定是真理。10.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与历史的发展成反比此观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在于:一、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只是这种意识形态与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社会实际不相符。二、告诉人们还有另外一种政治形式的可能,但这一形势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空想毕竟不可能成为历史的推动力量。历史的车轮必须由现实来推动。因此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作出的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缺陷。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规律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他们是从道德情感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宣扬天才论和唯心史观;第三,空想社会主义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因而无法找到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无产阶级尚未觉悟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的觉悟的积极作用。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已经付诸实践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和缺陷就日益暴露出来。1.试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出发,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复兴的中国梦的意义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习总书记将“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这个梦成为了民族的远大目标。然而,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客观规律的,实现“中国梦”并不是纯粹的白日梦,它也必然是个正确认识与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实践过程。尊重规律是使实践达到预想目的的前提,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虽然规律是不可变的,但是通过自觉的活动我们便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追求中国梦并非-蹴而就,中国领导班子把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划分成明确的不同阶段的目标: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根据代当下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提出“中国梦”并不是夸夸其谈,它是对我国今后如何发展及发展到何种高度的一种正确认识。实现“中国梦”也不是南柯一梦,它是我国我党经过科学谋划后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在“中国梦”基本路线、具体举措的指导下有阶段地实现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党将如何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化作蓝图,并且这些蓝图与计划对于实现民族复兴起着重大作用,指导者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这就体现出党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并促进着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党从人民利益出发,根据社会规律提出发展祖国,追寻“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又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构想的蓝图指导实践,尊重客观规律和把握主观能动性在这当中并无分离。这让“中国梦”成为了指日可待的“美梦”,成为了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3.试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出发谈谈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我国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同精神文明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有关。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1.建设社会主义文
本文标题:马原论述题辨析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0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