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1)
一、名词解释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课程:是指学生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包括文化、实践、活动、隐性课程。课程目标:广义上讲是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教育意图。包括有教育方针和教学目标等,狭义上讲是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它主要指“教育目标”。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终结时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体性.乡土性.综合性.经验性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第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第六,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简述教学的价值;教学价值也应该有关系型与自足型两种价值追求。第一,从关系型角度来理解,教学价值即指教学活动和主体需要的关系,教学活动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我们就说教学是有价值的。第二,从自足型角度来理解,教学价值即是指教学实现了自足的目的,这个目的的实现并不是脱离主体的,如果脱离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对于教学价值的理解就会客观化了。教学价值的自足性教学价值的社会历史性教学价值的实践性教学价值判断的相对性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与不足(一)优越性1、它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2、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3、它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有,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4、它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特别通过课的体系,分工合作,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5、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等等。(二)局限性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封闭式教学,教学容易与学生的现实世界相脱离。3、重视预设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不强。4、强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5、固定化、形式化,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6、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卫生的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7、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集体智慧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精神也没有等到充分发展。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控制功能。教学目标预先就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大致进程,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目标一一落实的过程。一切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进行。三,激励作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在教学活动中,要想使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教师就应当在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四,评价功能。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进行科学的测试、确定客观评价标准的基础。简述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依据;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教学观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一)根据教学任务进行选择。根据传授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等不同教学任务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从不同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同一门学科来不同的教学内容为根据,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三)根据教学对象进行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着差异,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必须顾及到这些差异,采用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四)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应该考虑教育的现有条件,学校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简述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1)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2)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只有选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相符合,才能使教学内容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否则只会适得其反。(3)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学对象的年龄、性别、经历、气质、性格、思维类型、审美情趣等的不同,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4)根据教师自身素养及所具备的条件。教师应对自身素养及所具备的条件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根据其特点和条件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扬长避短。(5)根据教学方法的类型与功能。每种教学方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教师应认清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把握其适应性和局限性,不可盲目地选用教学方法。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简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三维的目标体系,即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直是我国的教学传统。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中强调使学生具有“使用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也就是更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基础性、扎实性。(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不仅重视学习行为的结果,还重视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增加的一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限于空泛的说教,而是真正渗透到各科的具体目标之中。三维目标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简述活动课程的不足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体性,乡土性,综合性,经验性。这种课程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严格的教学计划,损坏了知识的逻辑结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1、导向功能教学评价的目标、指标、标准对被评价者来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引导被评价者朝着理想目标努力。2、反馈功能连续不断的评价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在反馈中不断完善的动态系统。3、激励功能科学、公正的教学评价对师生都是一种激励。好的评价结果可以使他们看到付出的努力有回报,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的斗志,不好的评价结果处理得当,也可以让师生深入反思问题之所在,找出正确的方向和方法,继续努力。4、管理功能教学评价中对教师的表现做出鉴定,可以使学校了解教师的工作态度、方法、效果,作为教师考核、晋升的依据,防止教师干好干差都一样。同时,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学习态度、能力、效果等进行考察和鉴定,也可以作为学生留级、编班、分组、升学的依据。5、教育功能评价不应该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而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程,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及时的、得当的评价既有助于学生发展,也有助于教师发展。简述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的需要任何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都应是指向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的,促进学习者身心发展是课程的基本职能。课程目标的确定必须将学习者的需要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学习者的需要是十分复杂的。2.社会的需求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现实社会之中的。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课程目标的确定理所当然地要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将社会生活的需求作为制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3.学科的发展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也是确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科知识内含着自身的逻辑体系,包含着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内容。1、网络教学背景下的班级授课制的挑战与机遇2、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1)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设计的全部意义在于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在于为实现这种需要提供最优化的行动方案。(2)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3)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但也不能完全排斥教学经验的作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独立规划和安排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3、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1)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2)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3)确定教学需要并对其进行分类(4)列出概括性教学目标(5)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4.活动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体性、乡土性、综合性、经验性5.如何评课评课就要评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教得怎么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本文标题:《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1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