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2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诸病源候论》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D)A.向上的B.温暖的C.无形的D.下降的E.明亮的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D)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E.以上都不是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B)A.阳虚则寒B.重阴必阳C.寒者热之D.阴损及阳E.阴盛则阳病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A.水B.木C.土D.金E.火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D)A.木与土B.火与金C.水与土D.水与金E.火与水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B)A.阴阳交感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相互转化E.相互消长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B)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C)A.益火补土法B.培土生金法C.泻南补北法D.金水相生法E.滋水涵木法10.“水火既济”是指(A)A.心肾关系B.心脾关系C.肝肾关系D.脾肾关系E.肺肾关系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C)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固摄作用D.防御作用E.中介作用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D)A.十五别络B.胃之大络C.浮络D.皮部E.孙络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D)A.心B.肝C.肺D.肾E.脾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DB)A.脑为髓之海B.肺为气之海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D.冲脉为血海E.胃为水谷之海16.“以升为健”的脏是(C)16.C17.A18.B19.D20.DA.肺B.肾C.脾D.小肠E.肝17.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A)A.失血伤津B.失血伤气C.失血伤营D.失血伤精E.失血伤脉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B)A.基本动力B.助心行血C.推动作用D.调节作用E.贮存血液19.胆属于(D)A.脏B.腑C.奇恒之腑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2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AD)A.手指末端B.胸中C.足趾D.头面部E.背部21.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B)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E)A.气能生津B.气能摄津C.气能行津D.津能化气E.津能载气2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淫的哪一种致病特点(B)A.外感性B.相兼性C.地区性D.季节性E.转化性2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C)A.寒邪B.暑邪C.湿邪D.瘀血E.寒邪2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C)A.喜B.恐C.悲D.惊E.怒26.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C)A.邪正盛衰B.气血失常C.阴阳失调D.津液代谢失常E.以上都不是27.阴盛格阳属于(C)A.实寒证B.虚热证C.真寒假热证D.真热假寒证E.寒热错杂28.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出现热性证候,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关(D)A.外邪性质B.地域因素C.情志因素D.体质因素E.气质特点29.“大实有羸状”的疾病本质属于(E)A.实中夹虚B.虚中夹实C.实转为虚D.因虚致实E.真实假虚30.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D)A.实者泻之B.虚者补之C.通因通用D.塞因塞用E.攻补兼施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共12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31.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A.水气凌心B.肝气犯脾C.肝火犯肺D.水不涵木E.心肝血虚32.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A.大肠经B.胃经C.小肠经D.胆经E.三焦经3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A.心B.肝C.肺D.脾E.肾3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A.外伤B.气虚C.气滞D.血虚E.血热35.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D.转化性E.地区性36.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A.发汗B.涌吐C.攻下D.活血化瘀E.益气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共18分)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有(),()。38.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39.饮食致病的类型包括()、()和()。40.过劳包括()、()、()三个方面。41.《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则实,()则虚”。42.反治主要包括热因热用、()、()、()四种治法。43.三因制宜的内容包括()、()、()。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共18分)44.五行相克45.精血同源46.十二经筋47.阳盛格阴48.辨症求因49.阴阳五、问答题(50~53题,共22分)50.试述宗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5分)51.简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5分)52.试述肺与肾的关系。(6分)53.试述痰饮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6分)中医药类专业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1.A2.D3.D4.B5.D6.D7.B8.B9.C10.A11.A12.C13.D14.D15.B16.C17.A18.B19.D20.D21.B22.E23.B24.C25.C26.C27.C28.D29.E30.D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计12分)31.A.B32.A.C.E33.A.B.D.E34.A.B.C.E35.A.B.C36.A.B.C.D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计18分)37.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38.整体观念辨证论治39.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40.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41.邪气盛精气夺42.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43.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计18分)44.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1分)。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分)。45.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2分)。46.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2分),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1分)。47.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形成真热假寒证(1分)。48.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49.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分)五、问答题(50~53题,计22分)50.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2分)。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1分)。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元气(2分)。51.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1分)。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分)。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分)。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1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分)。52.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①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2分)。②呼吸运动: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亦需肾气的纳气功能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2分)。③阴阳相互资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2分)。53.①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功能失常有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痰(3分)。②痰饮的致病特点为: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3分)。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75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