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体验清晖园-岭南庭园空间与视线的比较研究
2448/2009体验清晖园——岭南庭园空间与视线的比较研究ExperiencingQinghuiGarden:ComparativeStudyonSpaceandSightLineofLingnanGarden李文烜沈康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739X(2009)08-0244-05摘要该文以清晖园的体验性分析为手段,通过比较岭南庭园与江南园林的差异,从平面布局、空间序列、界面层次和视线组织几个方面来探讨岭南庭园的地域性特征,研究其特殊的空间性质。关键词清晖园平面布局空间序列界面视线地域性特征AbstractByanalyzingQinghuiGardenwithpersonalexperienceanddistinguishingthedifferencesbetweenLingnanandJiangnanGardens,theaimofthisstudyisnotonlytodiscussthecharacteristicofLingnanGarden’sregionalismonseveralaspects,suchasplanelayout,spatialsequence,interfaceandsightline,butalsotofocusonitsuniquespatialfeature.KeyWordsQinghuiGarden,Planelayout,theSpatialsequence,Interface,Sightline,Characterisitcofregionalism岭南园林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园林的造园风格,其地域性的差异不仅仅反映在建筑形式上,还表现在其空间的组织上。对这样的地域性特征做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岭南建筑的本质,使地域性设计创作超越建筑单体形式的层面。清晖新园的设计与建设,是特点的集萃与模仿,暂不论这种方法是否可取,但今天呈现的结果确实基本体现了岭南园林的地域性特征。如果要超越简单的模仿,我们需要从空间本质上去探究这种地域性,这也正是选择清晖新园作为解析蓝本的真实意义。大多数的岭南园林整体面积较小,与建筑的关系十分紧密,且注重日常生活要素在庭园中的表达,故准确上应该称之为“庭园”而非“园林”。现存的岭南明清四大园主要分布在广府地区,它们分别是东莞可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和顺德清晖园。清晖园是一所很有趣的庭园,它原本只是面积不足三亩(0.2hm2)的小型私家宅园,沧海桑田,历史变迁,“清晖”一词所界定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今天的清晖园,代表的是一座面积约达2hm2的岭南历史文化名园,是整个顺德乃至佛山地区重要的城市文化标签(图1)。两次革命性的空间整合造就了清晖园全新的面貌。一次发生在1959年,将分别紧临清晖东西两侧同为龙氏家族所图1清晖园现状平面建筑历史ArchitecturalHistory·古、近代园林·LiWenxuanShenKang2458/2009创的“楚香”和“广大”二园划归到“清晖园”的范围内。其“三园并立”的历史格局是在清嘉庆年间,因龙氏兄弟分家造成的结果,后广大园又卖与别家。我们可以从部分清代保存下来的建筑和园景中依稀辨认出清晖古园的历史格局,但在“楚香”、“广大”二园范围内已无古建遗留,它们是何种的面貌,我们也暂无从考证。清晖园的另一次空间整合发生在1996年,政府对古迹进行了修缮,同时部分扩建,以求形成规模推向社会,打造成为一座岭南传统风格的城市公共庭园(图2~3)。清晖园的有趣不仅在于它的历史,还在于它将岭南几大庭园的风格特征集于一体。比如园的西北角,模仿了余荫山房的空间和建筑形式;又如在园的东北角可以明显看出可园风格的痕迹。所以改造后的清晖园具有相当的地域代表性,岭南庭园的许多特征都能在其身上找到。1平面布局中的几何形式语言从平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清晖新园由若干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庭园空间组成,空间分隔比较规整,有着强烈的几何形式布局特征。这种现象无论在江南园林还是北方园林的布局中都极少出现。通过观察发现,清晖新园内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各有几组连续的折墙贯穿其中,这些墙体在空间感受上极其强势,担当了支撑全园空间骨架的作用。在园中部,至东向西依次有丫环楼、船厅和碧溪草堂,它们之间组成连续的大面积墙体将全园空间分隔成南北两部。继续向西又有一片实墙将八表来香庭与风来峰隔开。这组至西向东的墙体均成直线形式,相互平行但并不完全连接,中间留出了一些通道空间。同样,由南往北有另一组折线墙体将扩建区与遗址区分隔开,墙体上开有景窗,并沿墙布置通道。这一横一纵两组墙体,构筑了清晖园“十”字形的空间结构,道路和景观都依此排布,充满了几何逻辑的形式韵味。墙体的动态指示性,以及墙体之间的非封闭性,仿佛深受现代主义建筑空间观念的影响,使空间互相渗透流动(图4)。这种强烈的几何形式语言有可能与新园的扩建有关,因为东西向的高大实墙为原“清晖”遗址的外墙,南北向的景墙为新造。但这种现象并不违背岭南庭园的布局原则,反而道出了其空间特征的真谛。纵观可园、梁园、余荫山房等其他岭南庭园,这种的几何形式布局的方式都广泛存在。比如清晖园扩建的八表来香庭,就是对余荫山房布局的整体复制,采用了相同的几何图形布局方式。在空间组织上余荫山房用了方形水庭和八角形水庭南北分列的方式,中间以小飞虹桥分隔,两庭并列,纵贯轴线,构成整齐的几何形。北边在方池水庭的东西两端布置建筑,使之隔水相望,南边以八角形为控制线,水亭图2三园关系图图3遗址与扩建关系图4十字墙体平面图5余荫山房平面图(资料来源:引自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图6可园平面(资料来源:引用至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2468/2009居于水池中央,庭内桥、廊、小路都采用了与八角形相平行或垂直的方向布置。这样的布局方式在整个中国古代宅园体系中都较为罕见(图5)。岭南庭园喜用几何形式或图案方式组织空间,这点完全不同于江南园林的迂回含蓄。但这种几何形式又并非简单的圆或方,而是通过不规则的形体变化引入丰富的空间感,在相对纯化的形式中产生复杂的空间。比如在东莞可园的平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个以矩形的巧妙叠合组织起来的室内外空间,空间的边界都以水平或垂直的方式出现,但形态特征极其复杂,折线形的道路、廊桥、水庭、花基在平面上穿插组织,大小、疏密、经营位置都十分讲究(图6)。2开门见山,层层收缩的空间序列清晖新园由于采取了集锦式的布局方式,所以从整体很难得出其空间序列上的节奏关系。研究一下清晖古园的空间关系倒是可以看出一些岭南庭园的地域特征。依照清晖园博物馆提供的这张古园空间复原图,我们可以发现其与今天不同的一些细节(图7):①古园的入口位于澄漪亭方形水池的西南角,今尚有保留,门厅外墙的檐下依然挂着当年“清晖园”三字的匾额。②入口的东侧有连续的墙体将“清晖园”与“楚香园”隔开,在墙体与水池之间留出一条并不宽阔但十分笔直的通道。③在这条通道上有两道门曾经存在,但今都已无踪迹。一道是“墙门”,紧接其后是一道“牌楼门”。在门厅与“墙门”构成的小院空间的西侧,还有一座方亭式建筑,想必是供歇脚与存放行李之用,现根据方池边界上凹入的缺角可推断其位置。图7清晖古园复原图图8比较图(上为濯缨水阁;下为澄漪亭)图9比较图(左为狮子林;右为可园)图10草草草堂正立面2478/2009④当绕过池塘,进入庭园的主要区域后,还有两道门的存在,一处位于澄漪亭对岸的正前方;另一处位于真砚斋的门前,今花池的位置。⑤复原图中所显示的建筑密度明显要高于今天遗址的现状,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巷道式的外部空间,而不是今天真砚斋前的大面积花园。在凤亭的东北侧还一座二层高的小楼,紧贴外墙。在今鱼池的位置,木楼的西南正对也应有另一座大体量的建筑。如果我们在脑海中重现当年的空间场景,首先穿过门厅,右侧繁茂的树木和高墙封闭而压抑,左侧湖面空间开阔宜人。经过墙门行走不远,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牌楼门”,侧望远方的六角亭、船厅历历在目,可谓精彩纷呈。一路上穿过了四道门,进入花园后空间相对收窄了,奇花异草近在咫尺,左有书斋,右有凤亭,上有古木交柯,目光由远眺转为凝视。继续向内来到住宅区域,高楼迭起,缝中观天,空间相对局促,阴暗清凉。在这个序列中,空间的变化可以概括为:由“开阔”到“压迫”,由“丰富”到“单纯”的层层收缩。“开门见山”的表达方式尤为明显,先经过开阔的湖面空间,再穿过亲近的花园空间,昀后进入狭窄的巷道空间。清晖古园这种“开门见山,层层收缩”的空间序列是否代表了岭南庭园的地域特征,我们还无法确定,但从东莞可园的布局中似乎也能找到一些与此相吻合的证据。比如,可园的入口位于东南角,入口处有一荷花池,这是全园唯一一处大面积的人造水域,池中有假山湖石,围绕布置各种植物,西有草草草堂可观正面,北有听秋居和二层小姐楼可远观背影,空间开阔,形态甚是丰富。入口的处理相当直接,不做过多的蜿蜒曲折,穿过草草草堂便进入花园区域,邀山阁和双清室矗立眼前,游廊、道路和花基在空间中来回穿插,空间尺度正合人意。继续进入邀山阁后部的住宅区,连房广厦,巷道密集,空间被压缩,视线被逼近。无独有偶,余荫山房的空间序列也反映着这种特征,穿过门厅不远便是深柳堂前的方形水池了。几所岭南庭园中这种“开门见山,层层收缩”的空间序列特征是何等的相似。再对比之江南园林的空间序列,其多采用“先抑后扬,豁然开朗”的处理方式。入口曲折、狭长、压抑,进入景区后空间顿时放大,视野开阔,产生明显的空间对比感。景致的内容也是从入口的单纯逐步扩展到景区的丰富,用这种变化来产生对比。如留园的入口是一系列狭长封闭的空间,不断的在转折处设置一些小庭园和点景来引导人前进。进入园后空间舒展,建筑与建筑距离也较远,为疏松的点状分布,围绕水面形成对望关系。为何出现决然相反的两种空间序列方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岭南庭园的开门见山,也许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出世,鼓励竞争的社会心态,这与岭南地区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有关。江南园林受道禅思想影响,文人造园多强调归隐修身,出世顿悟,内敛含蓄。3界面围合的单一层次性如果将岭南庭园与江南园林的直观感受做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前者仿佛更接近于现代的审美观,而后者更多体现的是传统审美观。从空间层面来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围合界面层次上的差异性。岭南庭园更多使用单一层次的空间围合形式,在局部也会出现多层次界面围合,因为毕竟廊道、挑檐、围栏这些元素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与江南园林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本性的不同。清晖园的澄漪亭为一方形水榭,在苏州网师园中也有一座体量相似的水榭,名为濯缨水阁,这也许是巧合,也许两者内在的建筑逻辑有着千差万别,但我们单纯从界面围合的角度去比较,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濯缨水阁正面用隔扇作为围合界面,外部有四根檐柱作为支撑,檐柱与围栏结合为一体,柱顶有镂空的“花牙子”。檐柱、围栏和花牙子这三样构件奇妙的构成了第二层围合界面,使隔扇隐在其后,建筑增添了几分蒙胧通透之感。对比澄漪亭的正面围合,同为隔扇,但并无檐柱存在,屋顶依靠了悬挑,下部有围栏,但与顶棚之间再无其他元素形成呼应。隔扇造型直接暴露在视线之中的,立面呈现直接而干脆,简洁明了之感。濯缨水阁和澄漪亭虽同有外廊灰空间的营造,但不同的是对于第二层围合界面的重视程度,澄漪亭明显表现为一种界面围合的单一层次性(图8)。这种界面围合的层次性差别,我们还可以在廊的构成方式上看到。可园中有较多廊的运用,我们选其为例与苏州狮子林的廊做比较。昀明显的差异在于狮子林的游廊中多了一样构件——“坐凳栏杆”。这种构件是围栏的一种演变,它从扶手的高度降至坐凳的高度,并与立柱结合为一体,广泛的用于廊这种建筑形式中。反观可园的游廊,平地之上除了立柱,再无其他,花牙子的装饰也取消掉了,只是用一小截高差区别廊内廊外的地面。这种构件的简化,同样也体现为灰空间外围合层次的减弱(图9)。不仅如此,在岭南庭园中厅堂建筑的外廊同样简化掉了这些栏杆,如清晖园中惜阴书屋和真砚斋的正立面都无围栏。但图11比较图(上为留芬阁;下为邀山阁)图12视线分析2488
本文标题:体验清晖园-岭南庭园空间与视线的比较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7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