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件2人教版选修4历史选修4人教版精品课件45份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一、少年皇帝看书思考:康熙即位之初面临怎样的严峻形势?郑氏政权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叛乱范围: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亲自指挥启用汉将重用绿营1、平定三藩掌握重兵,割据称雄二、巩固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措施历时八年,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巩固了清朝对中原地区的统一反映平三藩的《纪功图卷》(局部)民族英雄郑成功2、统一台湾施琅进军台湾施琅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有利于台湾的早期开发。与清政府分庭抗衡,形成分裂状态,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探究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郑氏集团对抗清政府的两种做法?3、平定准噶尔部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辖康熙帝决心清除葛尔丹的残兵,发誓如果清军粮草断绝,“朕必噬雪穷追,断部回师”,最终迫使葛尔丹兵败自杀。1690年,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采取分兵合围的战略,通过乌兰布通和昭莫多战役,击溃了葛尔丹势力。材料一: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他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1690年,在沙俄支持下,他悍然进军内蒙古,康熙帝亲自带兵在乌兰布通打败噶尔丹。1696年,康熙帝再败噶尔丹于昭莫多。噶尔丹众叛亲离,次年服毒自杀。—《中国通史全编》(下)材料二:“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生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康熙思考: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什么?为了能长久“息兵”,康熙对蒙、藏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巩固了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特封四大活佛,分而治之。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治。康熙十七年(1678),曾开“博学鸿儒科”,由在京三品以上大臣,在外各地督抚,保荐有一定才学和声望的知识分子,直接进行殿试,只考诗赋,不考八股,一经录取,即授翰林院官职。这一次“特科”,招罗了汉族知识分子中的“名儒”如朱彝尊、汤斌、毛奇龄等143人。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4、尊崇儒家文化:拜祭孔庙;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雅克萨之战(油画)5、抵抗沙俄的侵扰,维护国家主权项目主要表现原因目的性质过程结果意义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袭巩固东北边境,维护国家主权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亲自东巡,组织收复战争,双重手段运用签订《尼布楚条约》(第一个近代性质)明确了边界,巩固了边疆,维护了主权雅克萨之战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国明确以“两河一山”为边界,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返回周恩来曾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像清朝那样统一。”这与康熙帝执政61年的积极作为是分不开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知识结构面临危机边疆危机内地危机宫廷危机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噶尔丹分而治之尊崇儒家文化解决措施作用巩固维护缓和、加快稳定、显示评价缔造、巩固、奠基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对历史:八大贡献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第八、吸纳西学,学习科技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两种不同的评价观点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课外延伸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1、机智果敢。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2、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3、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4、重视农业发展。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从康熙所处的时代来看,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紧急关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经达到了中国的邻邦,俄国势力已经深入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正中形势对于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能借机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社会改革,率先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强国,就可以避免近代中国的厄运.古代中國的政治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者开拓者捍卫者单元归纳1.康熙即位时,清王朝面临的严峻形势有()①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②台湾被荷兰殖民侵略者占据③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④东南沿海有倭寇骚扰边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B2.亲政后的康熙帝采取果断措施,运筹帷幄,最终平定了“三藩叛乱”,其根本目的是()A.维护国家的统一B.巩固清朝的统治C.收回西南地区D.以此取得朝廷内鳌拜势力的支持B3.标志着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的历史事件是()A.康熙亲政B.1686年雅克萨之战C.康熙收复台湾D.清中央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有效管辖台湾D4.康熙帝加强民族团结的史实有()①南巡曲阜,崇尚儒家文化②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③尊重喇嘛教④册封班禅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B5.《尼布楚条约》与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其他条约相比,不同点是()A.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B.把原属于中国的领土让给外国C.签约双方平等协商D.都是不平等条约C6.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们看来这一评价的主要立足点是()A.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C.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C学以致用(2005·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三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霄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材料二痛诫!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文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榆之倭奴!——《台湾人民抗战檄文》材料三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开罗宣言》请回答:(1)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2)材料二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的情感?(3)材料三《开罗宣言》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4)通过上述材料,你获得怎样的认识?【参考答案】(1)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措施: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表达了台湾民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及对卖国贼的愤恨之情。(3)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应归还中国。(4)认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标题: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件2人教版选修4历史选修4人教版精品课件45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84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