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4高中总复习资料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14年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19份
温馨提示:请点击相关栏目。自主探究·考点突破合作探究·史论互证开放课堂·高考研习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外忧内患一个背景“战时”和“共产主义”两个特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四点内容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三个结果自主探究•考点突破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实质主要“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轻巧识记——斯大林模式两条途径三个影响四大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4、思维升华——苏联(俄)在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1)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农业集体化:过度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后来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使得农业总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5、理解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征及经验教训(1)形成:(2)特征:(3)经验教训: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年宪法的制定。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国家按计划宏观调控经济,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为筹得工业化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6、整体图示——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轻巧识记——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一个对象三次改革四点措施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扩大自主权、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承认市场调节、实行政治“民主化”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思维升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A.领域——农业、工业,以农业为突破口。B.评价: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改革以失败告终。(2)勃列日涅夫改革:A.领域——政治、经济,工业改革为重点。B.评价: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最终失败。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思维升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3)戈尔巴乔夫改革:A.领域——政治、经济,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B.评价: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易误辨析——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4、通史链接——二战后的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内容链接点政治经济文化两极格局由形成、发展到走向瓦解为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不断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世界面貌;苏联文学艺术产生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二战后苏联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本国经济,特别是重工业,使苏联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也奠定同美国在国际上竞争的基础,但长期美苏争霸,导致苏联国力下降,而苏联改革均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国内外剧变,为苏联文学艺术创作提供社会基础。4、通史链接——二战后的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合作探究•史论互证问题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一个勇敢的调整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工业方面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商业方面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废除实物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2)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问题二、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列宁认为“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的方式,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使苏维埃俄国经济明显好转,政权得到巩固。3.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20世纪20年代,苏联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斯大林模式”。4.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史论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史料一]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年份项目1913年1920年1925年农业总产值(%)10067112种植业(%)10064107畜牧业(%)10072121粮食(万吨)7.6504.5197.247牛(万头)6.0605.2506.210猪(万头)2.0901.7502.180[史料二]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史证(1)史料一反映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结果引发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史料二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联)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应了苏俄(联)生产力的发展。(2)两则史料体现了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证明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正确性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史论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模式的成效[史料]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战,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史证史料充分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史论二、斯大林模式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史料]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漫画、图表。史证从漫画、图表史料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问题三、二战后苏联历次经济改革的重点、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改革者重点结果问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农业重工业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经济有所增长成为超级大国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史论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史料]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4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史证史料反映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即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画线部分表明由于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没有彻底解决粮食问题。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史论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史料]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史证本史料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一步:粗读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一反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物资严重匮乏。开放课堂•高考研习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一步:粗读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二主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一步:粗读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的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三反映新经济政策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二步:细读材料一……①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一中①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自然会导致人们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二步:细读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②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读史三步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研习材料二中②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表明苏维埃政权将实行新经济政策。结束放映返回导航页第二步:细读材料三③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的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
本文标题:2014高中总复习资料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14年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19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84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