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忽必烈改制高一历史课件
一、改制的背景3、忽必烈即汗位后,立志变通创新。2、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1、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社会发展。屠杀游牧二、改制的主要措施3)具体内容:2)方案:C、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B、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A、统治机构的落后低效与疆域的辽阔形成巨大反差。1)原因:1、政治方面:改革政体按照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宣政院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吏户礼兵刑工A、改革中央机构:十大行省设澎湖巡检司B、改革地方机构设置行中书省C、实行兵民分治政策D、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开发云南行省4)影响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E、实行民族分治政策2、经济方面:农桑立国A、确定立国方针:《农桑辑要》D、重视技术指导:颁布“农桑之制”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C、完善农业法规:B、建立农业机构:劝农司、大司农司1)主要措施2)影响: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进入了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农桑立国三、改制的评价4、忽必烈的改革精神及吸收先进文化的大度值得我们学习。3、实行“汉法”加强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1、在改革初期使得北方经济全面恢复。解析与探究1、当时的中原实行先进的农耕经济,生产力要高于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入主中原只有接受并采用汉法才能统治当地的先进经济和文化。2、并不全面,主要是因为当时契丹统治的这一地区政治相对清明、赋税相对较轻、社会相对安定的结果。自我测评3、接受先进的政治制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忽必烈个人的因素。“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即先进的封建文化;“旧俗”主要指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公元1260年继承了汗位,建都大都(今北京)。到1271年,忽必烈正式称皇帝,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他就是元世祖。元世祖逐步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以后,就集中力量攻打南宋,终于灭了南宋。公元1279年,实现了中国南北大统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本文标题:忽必烈改制高一历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9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