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模式2必修2全套课件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知讯者生存!”——广告语导入新课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一、报刊业走向繁荣导入新课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大家阅读课本内容,整理出我国报刊业发展的历程。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历程兴起外国人在华办报19世纪中期国人办报19世纪中后期英文版:介绍中国《中国丛报》传播宗教《万国公报》《昭文新报》《汇报》中文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刊。发展戊戌变法期间:辛亥革命期间: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后:《时务报》、《国闻报》《民报》《新青年》《新华日报》、《红色中华》《解放日报》、《共产党》《人民日报》、《红旗》《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③、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时期不少报纸停办。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繁荣(改革开放后)党报、党刊居主导地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众多报刊走向世界2.影响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推进民主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实施舆论监督舆论导向,形成社会风尚道德3.局限新闻造假现象,恶意炒作现象资源成本高,不利环保4.办报刊的核心理念及时、真实、讲求新闻效益注重舆论导向,讲求社会效益要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A起步:1905年11月,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B成熟: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1)形成与发展: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任景丰谭鑫培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同年8月,有声电影正式在美国上映。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D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八十年代有《阿Q正传》、《红高粱》等影片。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20世纪更是好片迭出。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际影星。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巩俐葛优李连杰周润发杨紫琼李安王家卫王晶周星驰(2)特点:①时效性不强②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③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2、电视事业A50年代出现: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地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B六七十年代发展缓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1)发展历程:(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2)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3)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C改革开放后:普及?(4)电视节目的大众化便于民众接受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信息传递的便捷方式。(观众多)“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到2001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灭广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解决了近7000万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一、是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类节目;二、是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三、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三、互联网(第四媒介)的兴起(1994年接入)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截至1996年10月31日,上网电脑29.9万台,个,上网人数62万人,到了1999年底,上网电脑即已达到350万台,个,上网人数890万个。到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万,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而位居世界第五。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害处大还是益处大?互联网的优势:1.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是根源2、集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优势于一体3、费用低廉4、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5、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信息量大,可长期储存)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互联网害处: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报纸、影视、互联网等媒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希望每个同学能将每种媒介发展的历程简单概括出来。课堂小结1、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结束的是()A、《渔光曲》B、《定军山》C、《风云儿女》D、《歌女红牡丹》D课堂练习2、从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角度看,如果你欣赏一场精彩的球赛,你会选择下列哪一种传播媒介?为什么?A、报刊B、电影C、电视D、互联网3、“第四媒介”的主要功能有()①能传播文字、图象和声音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③可查询资料、浏览新闻④可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⑤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A、①②B、①②③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D
本文标题: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模式2必修2全套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94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