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模式2必修1精品PPT课件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及其对重要概念的理解。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地方)(一)汉初:中央集权受威胁原因: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影响)▲汉武帝时: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王国问题)2、作用:削夺了王国的土地、军权、财赋和参政权,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地方)(二)唐中后期: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原因:节度使权大,藩镇割据影响:安史之乱五代十国割据(三)宋: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制钱谷(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行路府州县地行政体制2、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课外延伸:利弊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地方)(五)元:创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创立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使。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民族国家统一3、影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思考:1、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异同2、元朝行省制与今天省制的异同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归纳]秦(郡县)汉初(郡国)汉中后期(州郡县)隋(州县)唐(道·州县)北宋(路·州县)元(省、路、府、州、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逐渐加大,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相权)▲皇帝制度:历代沿用(一)西汉武帝:削弱相权1、原因:汉初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2、措施:内朝—外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期形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制约了相权)3、作用:剥离宰相参政决策权,加强了皇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相权)(二)魏晋:分散相权逐步形成三省体制(三)隋唐:分散相权1、措施: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为三相)(中书拟旨;门下封驳;尚书取而行之)2、作用:分隔宰相议政、决策、行政权,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君权独尊3、影响: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沿袭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相权)(四)宋初:分割相权1、措施:二府三司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铜钟书门下平章政事掌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2、作用:分割宰相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相权)(五)元朝:相权反弹1、原因:中书省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令集参政、议政、决策三权于一身,行宰相事。2、结果:相权扩大,元后期甚可左右皇位的继承。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归纳]秦(三公九卿)汉(中、外朝制)北宋(“二府三司”)元(一省二院)皇帝分削、牵制相权,皇权得到加强。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期名称标准汉朝察举制品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隋唐宋元科举制才学科举制度历史:出现——隋文帝分科取士形成——隋炀帝设进士科完善——唐宋元内容:影响:材料: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隋代科举制出现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思考:沈既的话反映了科举制的出现是出于什么目的?参考答案:破除门第,选拔真正的人才选人、用人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小结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贾谊《治安策》文帝继位后,同姓诸王的势力日益膨胀,他们“出入拟于天子”,甚至“不听天子诏”,时刻想举兵夺取皇位。文帝三年(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发动武装叛乱。三年之后,刘长又步刘兴居后尘。两处叛乱虽被平定,但拥有53城的吴王刘濞的反象渐明。汉朝诸臣很早就已经注意到王侯的问题。贾宜最早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后来为文帝所采纳。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景帝采纳并行削藩,引起吴楚七国的叛乱,这就是“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叛乱平定,景帝借平乱余威,免除了侯王的行政权力,消减了王国的官吏。诸侯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但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汉景帝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侯国由皇帝制名,地委相当于县,隶属于郡。这样,王国逐渐缩小,朝廷的直辖地逐渐扩大。诸侯王难制的问题解决了。汉武帝刘彻藩镇与节度使:唐睿宗为了加强西部与北部的边防,于710年开始设置节度使,以掌管地方军政。开元以后,唐政府在沿边县级设立了安西、北庭等九个节度使何一个岭南经略使。节度使设置之初,对稳定边疆形势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募兵制的实行,使边将得以专兵,节度使的实力不断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尾大不掉,很快发展为地方各具势力。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边镇兵49万中央军9万::岭南五府经略剑南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广东四川青海辽宁北京山西宁夏甘肃新疆新疆貌不惊人的安禄山“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宋太祖赵匡胤五代建立者简历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知识延伸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元与北宋疆域比较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相同点:①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下。②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同点: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数名称已变化。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行中书省)控制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行政区划更多体现的是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西汉的丞相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中书拟旨,门下封驳,上书取而行之。宋:“二府三司三衙”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度支、户部、盐铁官:三司使(财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后增设参知政事(副相)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三衙:官:枢密使(军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相权被分割,守内虚外。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中书门下枢密院皇帝财政行政军事(三司)度支盐铁户部参政知事(二府)削弱宰相权利皇帝总揽大权本课测试: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学习延伸:根据以上材料(教材P15),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①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②利: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③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说明:只要能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本文标题: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模式2必修1精品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9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