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7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历史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PPT课件15份
1234567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并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从此将帝制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功绩是巨大的。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被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封建军阀统治,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封建伦理思想也还在很深的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例1:(2011·海南单科)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解析】A。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项体现了反封建任务的成果。所以A符合题意。练习:(2011·广东文综)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等入手,可以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故选A。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毛主席指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代表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所以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样的任务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登上13政治舞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但是发生了以下重大变化: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②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思想武器,以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④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于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例2: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最根本的因素是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B.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C.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解析】D。新民主主义的概念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必须源于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已至少有200万产业工人。有的学生可能会选B项,认为阶级队伍壮大的根源是经济的变化。但是B项的表述是有问题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一直到解放后才完成。答案选D。练习:中国共产党阐明将中国革命分为“两步走”的理论是在()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四大答案:B18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异同点(1)相同点:①都发生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②都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③都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④都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2)不同点:①从过程看,十月革命是积聚力量,准备条件,开始时采取和平与合法的斗争;而中国革命则是一开始就把成立武装、建立政权和争取群众结合起来;②从道路看,十月革命首先占领中心城市,然后发展到农村;中国革命则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③从历程看,十月革命总的来说是容易的;但中国革命却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20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太后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21后战场,共同对敌。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重要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221.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A23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阐释(对历史的解释)的评价能力。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可见两者记载存在极大的不同。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242.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A25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应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提出了《资政新篇》,战火发生于广西省。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会造就大量小农经济,产品统交圣库等政策,这些是历史的倒退。26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C27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这一描述适合于运动战,选项中符合这一战法的战役只有百团大战。284.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A29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其中C和D明显错误,而B选项就当时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也排除。305.下列图片的内容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A.反抗外来侵略B.寻求救国之路C.从事民主革命D.推翻清朝统治A31三幅图中的前两幅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第三幅是中国农民阶级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列强瓜分的斗争。326.《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D33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注意“20世纪中国”这一时间信息,《马关条约》1895年,瓜分狂潮是在甲午战争后的19世纪末,由此排除A、B两项,只有《辛丑条约》符合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这一论断;戊戌变法也属于“救亡与变革”范畴,但不属于20世纪。故选D。
本文标题:第7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历史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PPT课件15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97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