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历史课件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高一历史课件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课程标准】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世界形势: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列强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2)日本方面: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国力日益强盛,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侵华蓄谋已久。(3)朝鲜方面: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4)中国方面:清政府腐败无能。2、爆发:3、经过:【知识梳理】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平壤陆战、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具体参见教材示意图)(根本原因)(直接原因)4、结果:(1)中国战败的原因①客观上:中日双方力量悬殊,日本实力强大,而中国则相对弱小;②主观上:清政府腐败无能,统治者一味求和,李鸿章消极抵抗、避战自保,部分将领贪生怕死。(2)《马关条约》(1895.4)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②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影响: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二、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爆发:3、经过:4、结果:(1)概况:(2)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详见教材)1900年6月,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⑤改总理衙门(1861年成立)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3)危害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的控制;②“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5、影响: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义和团运动(1)组成:(2)形式:(3)性质:(4)口号:(5)结果:原因:(6)意义:(7)启示:义和团原名义和拳,1899年兴起,主要领导人是朱红灯。义和团民由贫困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小贩和水陆运输工人组成。民间组织。反帝爱国运动。“扶清灭洋”。以失败而告终。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②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②它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构图巧记】2.《马关条约》内容3.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教材补遗】1.东南互保与晚清中央集权的演进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而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军阀及各地方长期割据,则是源自强势人物袁世凯去世后,中央权力出现真空、各地派系拥兵自重,与东南互保并无直接关系。1.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表现有:(1)争做中国债主: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偿付对日赔偿和“赎还”辽东半岛的费用,大借外债。为了争做中国的债主,帝国主义列强展开了资本输出的激烈竞争。(2)抢夺路权矿权:列强在争做中国债主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向中国输出资本,即抢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权利。这也成为帝国主义抢夺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3)争相开厂:列强利用《马关条约》里关于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的规定,又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投资建厂。外国工厂的生产规模大,产量多,成本低,产品在中国市场处于优势地位。2.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史料三](4)划分“势力范围”:19世纪末,俄、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5)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因美西战争错过了瓜分中国的机会,美西战争后,美国立即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2)抢夺路权矿权:列强在争做中国债主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向中国输出资本,即抢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权利。这也成为帝国主义抢夺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3)争相开厂:列强利用《马关条约》里关于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的规定,又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投资建厂。外国工厂的生产规模大,产量多,成本低,产品在中国市场处于优势地位。(4)划分“势力范围”:19世纪末,俄、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5)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因美西战争错过了瓜分中国的机会,美西战争后,美国立即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史料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向朝廷汇报:“平壤之败,因由寡不敌众,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综合以下史料,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重难点突破】关键语句:第一段中“不以倭人为意”看出盲目自大缺乏预见;第二段中的“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是其战略失误;第三段最后一句话中过于强调军事装备优劣。黄海战后……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此后,舰队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关键语句:第四段中“使命不复存在”表明丧失了渤海的制海权;第五段中“坏蛋官吏的罪恶”则说明清政府的吏治腐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重点2:从不同层面看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加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的形成。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倒向半殖民地化境地。(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政策作出了调整。(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真正起点!——社科院研究员马勇难点: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1)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19C中期以商品输出为主,19C末以资本输出为主,反映资本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2)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3)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文化入侵。(4)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1.侵华方式2.趋势(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2)经济侵略日益加强的同时,不断渗透政治与军事控制。[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考纲考点年份试题考查角度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018全国卷Ⅰ,28甲午战争中晚清政府的表现全国卷Ⅱ,28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外交观念的影响2017全国卷Ⅰ,29列强侵华对近代教育的影响2016全国卷Ⅰ,29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40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及启示(非)新课标全国卷Ⅱ,40近代东北地区移民政策(非)真题呈现1.(2018·全国卷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C解析由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策略和公关手段,引导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西方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日本将中国“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解放出来,而清政府却对此没有任何回应,这本质上说明了昏庸的晚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日本利用舆论宣传掩盖其侵华的本质目的和晚清政府的不作为,未反映A、B、D三项。2.(2018·全国卷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D解析地方官员在上奏中要求按照万国公法来评判涉外事件,说明国人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故A项错误。当时朝贡体系尚未完全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地方官员只是在上奏中提供建议,并非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故C项错误。3.(2017·全国卷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1904年,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及直隶的留日学生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85%以上,而山西、陕西等其他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课件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高一历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9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