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三历史课件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学习要点】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春秋战国、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各流派争芳斗艳(一)形成原因①经:井田制崩溃;②政:周王室衰微;③阶级关系:士大夫阶层、“士”阶层活跃;④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二)意义①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哲学基础;法家——变革精神)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巨大推动作用。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形成及其特点(一)形成春秋: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提出)战国:孟子——“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性善论”等;荀子——人定胜天、“性恶论”、礼法并施等。(总结、改造与发展)(二)特点①理想化色彩;②涉及修养(道德规范)和理想(治国原则)三、汉代儒学主流(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一)背景①王国、匈奴的威胁;②汉武帝时经济恢复与发展;③开拓大一统国家的需要;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统治需要。(二)董仲舒的思想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③“三纲五常”封建伦理关系准则;④“限田”、“薄赋”、“省役”主张。(三)意义①国家统一;②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③确立儒学主流地位;④限制君权;⑤兴办学校,利于教育。四、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一)背景①形势发展变化、动荡;②受到道、佛冲击,独尊地位动摇而出现危机,“三教合一”出现。(二)理学的概念新儒学体系:儒、道、佛三家融合,儒学吸取佛、道中有益的东西,更为理论化、思辨化。(三)理学对儒学的发展①二程——“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②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理气论”和“心性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③陆九渊——“心学”;④王守仁——“阳明心学”,“致良知”。⑤明清两代——理学和心学占统治地位,为专制等级制度制造理论根据,成为官方哲学。(四)影响①积极——人格、气质、品行、立志、责任感;②消极——“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维护君主专制,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五、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一)背景①政治: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②经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③思想:理学走向“极端”,引发思考与批判。(二)主张①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②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顾炎武——“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④王夫之——唯物观点。(三)影响①冲击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②启迪后世;③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与基础,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④没形成主流,影响有限,后才被重视。一、演变历程(一)形成春秋时期(创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体系)(二)完善西汉(改造、成为主流)(三)发展隋唐到明中叶(“三教合一”趋势;新儒学体系——理学、;“心学”)(四)新发展明后期及以后(衰落、批判继承、深远影响)二、演变规律1、历经一个曲折发展过程;2、不断完善,满足统治需要;3、统治阶级的根本出发点【归纳总结】三、演变原因思想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稳定起较大作用。(自然经济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与思想高度集中)坚忍包容、延绵不息、根深蒂固,造就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礼让为先、睦邻友好、和而不同,使中国在外交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达成健康和谐的周边关系。四、对儒家思想的评价(一)积极作用(1)“仁”“德政”起维护稳定、巩固统治、保持统一作用。(2)强调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庄严,塑造中华民族性格。(3)爱民、任贤,道德规范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有很大价值。(4)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5)“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民族优秀传统,都与之相关。(6)与时俱进,批判继承,扬弃。(二)消极作用三纲五常维系等级、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钳制思想,阻碍科技发展。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三历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10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