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韩非子》读后感高三暑假,读了《韩非子》,着实是有趣味。就记得别人说:春秋战国,那是一个烽火四起,战祸连年的年代,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光辉时期。就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韩非子并没有因自身的生理缺陷以及无孔子周游列国劝说的丰功伟绩而被人们所抛弃忘记,恰恰相反,韩非子以其依法治国的思想主张和《韩非子》一书使法家在诸子百家中稳占一席之地,更被历史所铭记。那么,《韩非子》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的主要精髓又是什么,以及它对现实又有什么意义呢?韩非子,战国末韩国人,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相传韩非子“为人口吃,不善言谈”,但他却笔撰著文,著述观点鲜明,文章洋洋洒洒,感情激起,笔锋犀利,而《韩非子》这部鸿篇巨著绝大部分出自韩非子笔下。《韩非子》共55篇,分为20卷,约10万字,为法家集大成之作。纵观全书,构思精巧,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语言幽默。书中重点宣扬了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同时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粗略浏览《韩非子》一书,就其所表达的思想主张而言,给我最的印象感触莫过于用人、赏罚这两个方面。一、用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而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韩非子.用人》在《韩非子》中,韩非子认为用人不避亲仇,能者居之。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用人不避亲仇,能者居之这个思想永远不能真正被贯彻落实的,即使是接受过西化教育的华侨华人也不是百分百做到,例如黄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就是典型的例子。现实中,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在大学里,大学生为进入团委工作,为入党而争破了头颅而无所不用其极,但如愿以偿后,又有多少是真心想并且有能力为广大学生和人民服务呢?猜其初衷,绝大部分人无非是为拉关系、捞资本罢了。而让大量无能自私之人高居要职无疑就是庸医司人命,俗子议文章,其结果不然而喻。同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现中国老百姓“仇富”的现象,广大老百姓其实并非因为贫穷而对有财有势者眼红,而是许多有财有势者的“财”和“势”并非通过合法劳动取得,而是来源不明甚至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取。简单一想,广大老百姓兢兢业业,遵纪守法地辛勤打拼数十年甚至一辈子才能过上小康或温饱的生活,而少数人却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并且生活条件往往是更加优越。那么,岂有不仇富之理?总之,我认为能者居之,多劳多得就是用人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在和平年代所需要的人才更应是以德为重、德才兼备,否则只会徒添高知识犯罪分子。二、赏罚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韩非子.初见秦》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韩非子.饰邪》在《韩非子》中,韩非子认为君主必须要善用“赏罚”这把双仞合剑来治理臣民,并且要赏罚有度。无论是小到一家企业还是大到治国的层面都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赏罚制度,这样才可以让人令行禁止,同时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活力。在现实生活中,对功过之人赏罚什么是件很容易做到的,难的是如何判别确定谁是该受罚或受赏之人。人往往容易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而把握不了其本质甚至本末倒置,从而导致该赏的人被罚了,而该罚的人却受赏。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能说明了上述问题:东河乡和西河乡的乡长是同学,他们都预计到夏天要发大水。东河乡的乡长每天组织群众修筑抗水工程,西河乡的乡长整天在打麻将和出入歌厅,根本就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眼里。夏天到了,洪水爆发了,东河乡毫发未损,百姓安然无恙;西河乡损失惨重,百姓人心惶惶,乡长积极组织大家抗洪救灾,表现那是相当英勇。另外,因为受灾严重,上面拨款,全国捐款,西河乡乡长私人的腰包里多了100万之多;再最后,市里面要提拔县长,因西河乡乡长抗洪救灾表现好而提拔为县长,东河乡的乡长依然是一届不起眼的乡长,群众自掏腰包进行着自力更生的生活。除了上述问题,人们更多的纠结于该如何处置赏罚同存的人,我的态度是:量功抵过,赏罚分明。对于赏罚共存的人,我们不应该因其功而忘其过,更不可以因其过而抹其功,适当的做法是功过相抵,功赏过罚。例如在前不久发生的王家岭矿难中,其负责人在救援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正面的作用,该赏,但却不能因此忘记TA同时是今次矿难中该罚之人!我认为其功不抵过,应该对TA作减刑的处罚。最后赏罚要有度,否则会让赏罚机制失去作用。
本文标题:《韩非子》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106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