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P3)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2.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3.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P27)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P28)3.根据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P28)4.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鼓励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P29)5.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他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P30)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P31)。7.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3)8.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P34)9.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P39)10.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P40)11.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P40)1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P41)13.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P43)14.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P43)1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P45)16.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者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其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P45)17.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P45)1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P46)1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P46)20.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P47)21.一: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的唯物主义。(P57)2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P58)23.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P58)第二章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64)2.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P68)3.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P69)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P70)5.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P72)6.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P73)7.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守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P79)8.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9.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P79)第三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P95)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P95)3.(P9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4.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P97)5.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P100)6.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一是劳动资料,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P100)7.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式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P101)8.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P101)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P102)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P103)1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具体实现形式。(P105)1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地制度,组织和措施。(P105)1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P107)14.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P107)1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12-P122)16.人们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群众起着决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113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