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社会学史完整资料
1、《中国人口问题》:徐仕廉认为,要讨论中国的一切经济、社会与政治问题,必须从人口问题入手。人口、土地、生活程度及社会文明是社会的四要素,人们可通过人口的状况去衡量其他三项的状况。他特别强调种族品质对于社会的重大关系,认为一个民族要取得竞争的胜利,关键在于提高人口素质。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人口论调与人口公例、研究中国人口材料与人口增加律问题,中国人口密度问题,生产律与死亡律,中国人口之性比例及年龄分配问题,中国人口的婚姻状况及职业分配,中国人口之迁徙,中国境内的外国侨民,中国人口的品质问题,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方法,加上补论的一章,共11章,是许仕廉在其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讲“中国社会问题”一课所写的部分讲稿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p962、《第四中国家的出路》: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导言,全书的要义,以后三章,不过发挥这些要义,但每章都有一个中心主张:第二章提倡机械化的生产方法,第三章提倡节制人口,第四章提倡公平的分配。吴景超以人口密度和职业分派为标准,将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划分为四种类型。中国属于第四种类型,即人口密度颇高,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百分数也比较高,“所以中国人的问题最为艰难,而中国人对于改良的工作,也应当特别努力”。中国人要提高生活程度就必须开发资源,实现工业化,公平分配,控制人口数量。吴景超从社会经济因素出发研究中国社会,提出了“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的主张,大力倡导工业化运动,以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在如何使贫富差距不至相差过甚的分配问题中提到采用新税制的重要性,认为开征所得税和遗产税,不但可以开辟新财源,还可以和平达到经济平等的社会。《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提出了一种总体上的分析框架。P90(有所扩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3、《现代社会学》本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最早的一部联系中国革命实际系统论述唯物史观的专著。全书分为十八章,分别论述了社会学的性质、社会的本质、社会的构造、社会起源、家族、氏族、国家等问题,叙述详明,说理透彻。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李达的一部社会学著作。该书阐述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问题,指出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革命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李达在书中明确指出,历史唯物论是一门社会科学,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该书曾在革命者中间广泛流传。该书对哲学和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群学肄言》严复翻译的社会学名著之一。原系英国社会学家所著《社会学研究》一书。该书是一部研究社会方法的著作。将“sociology”译为“群学”,主要源于严复胡三层考虑,即为当时迫切的变法图强的现实需要,希望在面临亡国灭种危机下,中国人要合群、团结,共同御辱;在移植西方社会学之初期,用“群学”更容易使社会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容易被当时的国人所接受,因早期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宣传过“群学”,这种术语以及其思想早已广泛传播。该书强调“以天演为宗”,以生物学规律研究社会现象,从而论证中国的社会变法。全书分16章:砭愚、倡学、喻术、知难、物蔽、智、情瞀、学、国拘、流梏、政惑、教辟、缮性、宪生、述神、成章。《砭愚》与《倡学》两章阐述了社会研究必须有专门的学科,可以成为科学的观点和道理《喻术》则概括了社会学的主要含义,提出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学探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规律。社会学的内容在于说明社会的各种现象及其原因。他认为,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受天演规律所支配的。社会犹如生物有机体,是不断进化的,生物学的规律可以用之于社会学。《知难》述治社会之难,一在物之难,次在心之难,三在心物对待之难。作者认为,此章是全书的枢纽。《物蔽》以后各章探讨了社会研究中的客观困难与主观困难,即“物之难”与“心之难”。认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受“所生之国、所业之流、所被之政、所受之教”的影响,并提出了治难、解惑的有关方法。《群学肄言》的翻译出版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5、《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李景汉:在城市调查之后,1929年《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出版,一书分两部,共八章。是李景汉指导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调查北平郊外甲架屯等四村164个家庭的基础上写成的。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家庭调查的报告,其意义不仅在方法上成为后人进行家庭调查的蓝本,也是推动李景汉转向大规模农村调查的一个契机。对当时北平郊区的挂甲屯、黑山扈、马连洼、东村等四个村庄的164户农民家庭进行了实地调查,内容涉及人口构成、收入与支出、健康、风俗习惯、教育等情况,《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也因此成为一部准确记录哪个时代乡村生活状况的经典之作。P926、《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著作,是学界公认的农村社会经济及其制度调查研究的代表作及成名作。以开弦弓村所取得的调查资料为基础。作者将“开弦弓”村取名为江村。共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该书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领域上有重大突破,离开了传统人类学对未开化状态的研究,而首次开创了对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和政治上占重要地位的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P1417、《禄村农田》可以被看作是《江村经济》的姊妹篇。与《江村经济》一样采用了以村落为单位的社区研究法,理论解释与事实叙述并重。研究范围交前者狭窄,以土地制度为核心,通过对土地制度变迁的考察,探讨了现代工商业发达过程中,农村社区所发生的变化变迁。禄村与江村相比,尚处于开始受到工商业影响的初期,以农业为主要生产事业,以农田生产来维持最低的生计,土地制度为在地地主制度,地主多住在村里,土地权也保留在村中。P1428、中国社会学社是由1928年上海成立的孙本文、吴景超、吴泽霖等领导的东南社会学社和1929在北平成立的陶孟和、许仕廉等领导的北平社会学社基础上合作而成的,1929年冬在上海正式成立。1939年经国民党南京市党部颁发许可证书后,正式成为合法的中国社会学研究机构,并成为全国性的研究团体,社会学研究走上正轨,为推动中国社会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P869,现代化(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1、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化过程,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反映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从不同的定义角度,现代化概念具有不同涵义:起源角度,现代化是由西方工业化所引起,而后又在其他地区兴起的工业化事件;性质角度,现代化是人的理性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支配的增长,社会各层面理性的增长;指标的角度,现代化是经济的自我增长达到一定水平,是非生物的动力源泉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历史进程角度,现代化是个动态概念,任何定制的企图都不能或得圆满成功。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业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的基本内容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社会运行存在着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三种不种状态。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包括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10.迟发展效应迟发展效应即是“迟发展效果”、“后发展效应”,迟发展效应指的是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由于其起步晚而面临的与现代化起步较早国家不同的制约条件和发展模式。这种效应有正负两个方面,正面可称为“后发展优势”,或“落后得益”,负面则是相反的劣势。11.学派(乡村建设、马克思主义、综合【孙本文路线】、社区)(时间,主要成果,评价)1,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中的核心人物为晏阳初、梁漱溟、李景汉。乡村建设学派的代表人物梁漱溟、晏阳初等,在从事实际的乡村建设实验前,以及实验过程中,对当时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出路各自都进行了理论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比较系统的看法。梁漱溟的“中国文化失调与重建”理论并主持了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晏阳初的“愚穷弱私论”并主持了定县乡村建设实验。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是不彻底的,实际工作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是对旧中国农村社会恶性运行的现实的修修补补,但这一学派所做的探索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与实践虽然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从总体上看是失败的,这也说明了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改良主义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具体来看,乡村建设学派也有不少值得肯定之处。乡村建设学派的工作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但在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农村人才,传授和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村合作及其他公益事业等等方面,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乡村建设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追随着,大多是知识分子,在与农民接触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障碍,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仍然勤勤恳恳,其精神是值得肯定地。此外,乡村建设学派的探索引起了社会学界的争论,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研究事业。乡村建设学派的社会改良实验最终失败,亦从反面给从唯物史观出发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知识分子以有益启示。拯救中国社会不能走改良的道路,而必须走革命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学派兴起于二三十年代,以李大钊、瞿秋白、李达、许德珩为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学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一根本法则,在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社会学应用研究及有关社会结构的理论与实证探讨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就。马克思主义学派等人对社会学基础理论的探讨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的,并注意对孔德系资产阶级社会学的理论缺陷进行整理,取得了不少成就,尽管该派的观点尚不成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它们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不可否认。综合学派综合学派是中国早期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学派,是学院派社会学的主流。综合学派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认为社会现象具有非常复杂的性质,因此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综合学派是中国社会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在中国早期社会学中居正统地位,他在某些方面的成就与探索甚至影响至今。综合学派有关社会学的基本观点、理论框架等直接师承于孔德一系西方社会学家,只不过根据自己的理解而重新加以概括。社区学派是社会学与人类学相交叉而形成的一个派别,就其理论与方法而言,他更偏重于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综合学派的社会学探索代表了中国早期社会学理论的最高成就,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中国社会学回复于重建之后。综合学派不少社会学家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并对此作了全面并深入的探讨,且以社会行为为核心构建了比较严密的综合社会学论体系。综合学派在普通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问题研究等社会学各主要方面均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比构建了比较庞大的理论体系。社会学是一门从西方传入的学科。“社会学中国化”是从社会学传入中国开始就存在的一个问题。综合学派对此以自己的方式作了回答。他们有关社会学的基本观点、理论和体系架构,师承西方各派社会学,博采众长,经融会贯通后自成一体。与观点与理论体系之外,引证事实部分,一般尽可能采用本国资料。综合学派也有其缺陷,综合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采取完全排斥的态度,这与当时这些学者处于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第二点,综合学派有关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探索,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思想观点亦存在种种片面、肤浅与矛盾之处。综合学派社会学家忽视对中国社会的实地调查研究,他们有关社会学中国化的认识是肤浅的,所做的努力也是初步的。综合学派的社会学家大多以高等院校为其活动中心,很少深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运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做实地调查研究。由于忽视实地调查研究,就使得综合学派的理论创新活动受到很大的制约。综合学派对社会学中国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学史完整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19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