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浙教版-科学知识点-九下3
九年级下册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一、健康(一)健康的含义及其影响1、健康的含义: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这三者处于最佳状态。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1)生理健康也指身体健康,是由身体的功能决定的。生理健康即生理状态良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和躯体残缺,精力充沛。(2)心理健康是指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地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①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②良好的处事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③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有好人缘,保持心情愉快。(3)社会关系健康是指与他人和谐地相处,即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方面都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能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4)要过健康的生活,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懂得健康的基本知识,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对个人、他人和社会承担健康责任。(5)亚健康状态:一种既说不上生病但也绝对算不上健康的“中间”状态。人会感到容易疲劳,食欲或睡眠欠佳,甚至出现头痛、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各项医学检查结果又都正常,也称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的出现通常与长时间饮食不合理,缺乏适当的运动和休息,心情郁闷或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如果对这种状态缺乏必要的重视而听之任之,这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就会长时间暗暗地发挥作用,并渐渐地积累,当超过一定的“临界水平”时就会使生理和心理失去应有的平衡,引发临床疾病。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根据健康的整体观念,现代医学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结为四大类,即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1)生物学因素:从古代到20世纪初,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这种由致病微生物导致的疾病称为生物性致病因素。例如,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另一大类生物学因素称为生物性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或非遗传的内在缺陷、变异、老化也可导致发育畸形、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异常等。(2)环境因素: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有人类健康问题都与环境有关。污染、人口和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社会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住房条件、基础卫生设施、就业、邻居的和睦程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的健康。社会环境涉及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教育、人口状况、科技发展等诸多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证。(3)卫生服务因素:卫生服务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体现在提供和利用两个方面。一方面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另一方面,有了很好的卫生服务条件,还要很好地利用。(4)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在现代社会,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是影响健康的最主要因素。肺癌是导致成年男性死亡的最大原因,而导致肺癌最主要的、但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一个因素是吸烟和被动吸烟。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吸烟、酗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习惯等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是致使人群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现代生活方式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而且,非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一些传染病如性病、肝炎、艾滋病等也直接相关。(二)提高健康水平1、健康十条标准:为了保持健康水平,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有时需要及时作出明智、有效的决定;发生意外事故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开危险因素等。为了提高健康水平,我们可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的如下健康十条标准来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3)应变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的变化。(4)善于休息,睡眠良好。(5)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7)头发有光泽,头屑少。(8)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9)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牙龈无出血现象而且颜色正常。(10)肌肉丰富,皮肤富于弹性。2、吸烟有害健康:烟中含有47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有43种是致癌物质,这些致癌物质中最活跃的是尼古丁。烟雾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内,烟雾中的化学物质会使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所进行的清洁作用降低或丧失,使烟雾和其他尘埃、细菌可以长驱直入进入肺部,而且这些化学物质会直接作用肺,所以吸烟会导致癌症。另外,吸烟还可以导致上呼吸道、食道、膀胱和胰腺,甚至胃、肝脏等结构的癌症以及心脏病。二、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一)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如细菌)、真核微生物(如真菌)和无细胞结构生物(如病毒)。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杀死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的传播。(二)来自细菌的威胁1、细菌:细菌是微生物中一大类能独立在外界环境中生长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直径一般在1μm左右。细菌对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敏感。还有一些细菌不会侵入细胞内,但会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导致人体产生疾病,危害人的健康。细菌的致病原因:①侵入机体并定位于某组织;②适应机体生化环境进行繁殖,并向其他部位扩散;③抵抗机体的防御机能;④产生并释放毒素引起损伤。通常把前三项系统称为细菌的侵袭力,后者称为产毒性病原微生物。微生物进入机体后能否引起感染,取决于病原体(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包括病原体本身毒力的强弱,入侵的数量、进入机体的途径和机体所入的状态。一般情况下,细菌毒力愈强,引起感染所需细菌数愈少,机体免疫力愈低,愈易发生感染。2、炭疽: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它主要发生在野生或家养的低等脊椎动物身上,人类感染炭疽的概率很低。容易感染的人群主要是那些有机会接触因炭疽热致死的动物尸体及其制品的人,例如牧场工人、屠宰场工人、制革工人等。(1)发病机制:炭疽杆菌从损伤的皮肤,胃肠黏膜及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繁殖,产生毒素导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和高度水肿,形成原发性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管向全身扩散,形成败血症和继发性脑膜炎。(2)传染源:狗、牛、猪、人与人之间传播罕见。(3)传播途径:①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肉食,引起人的肠炭疽。②擦伤或割伤人的皮肤,感染的炭疽杆菌,引起皮肤炭疽。③人类因吸入漂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而感染肺炭疽。(4)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较久的免疫力;感染多发生在牧民、兽医、屠杀及皮毛加工人员等特定职业人群。(5)预防:①管理传染源。病人应隔离治疗,对病人的用具等均应严格消毒或烧毁,尸体火化。②切断传播途径。对可能污染的皮毛原料应消毒后再加工。防止水源污染,加强饮食、饮水监督。③保护易感者。炭疽杆菌减毒活疫苗接种、药物预防。3、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见下表)4、淋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通常采用消毒和灭菌的方法对细菌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叫做消毒剂。灭菌是指将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全部杀死的方法。消毒和灭菌都可以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物理消毒和灭菌的方法是利用物理因子杀灭或清除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热力灭菌(利用高温来杀死微生物)、光线与射线灭菌和过滤除菌。化学方法消毒和灭菌是利用消毒剂或防腐剂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方法。5、抗生素: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指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也可化学全合成。抗生素在一定溶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三)来自病毒的威胁1、病毒:病毒是一种体积微小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用光学显微镜看不见,大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到几千倍或几万倍才能看见。病毒结构简单,不能独立在外界环境中长期存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对抗生素不敏感。在寄主细胞内迅速繁殖使寄主细胞破裂,同时释放出新病毒。2、病毒的传播:病毒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前者是指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后者是指病毒从母体经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胎儿的传播。人类病毒的种类、传播方式和途径(见下表)3、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传播力强,常呈地方性流行,当人群对新的流感病毒变异株尚缺乏免疫力时,可酿成世界性大流行,其特点为突然发生与迅速传播。流感主要表现为空发高烧,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咳嗽,咽痛等。4、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见下表)(四)传染病1、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染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经过一定途径,从病人、其他动物或带有病原体的物体传播给健康人。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体质等有关。(2)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流行性:是指传染病在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同时出现较多的病人,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季节性: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与温度、温度的改变有关。(3)免疫性:传染病痊愈后,常会对该病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不同的传染病的病后抵抗力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的可终身不患这种病,有的还可感染。2、常见的传染病(见下表)3、传染病的预防(1)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应做到“四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除患者外,病原携带者常常也是重要传染源,也应争取尽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使之无害化。对密切接触传染源,可能受到传染的人,应采取应急预防接种、药物预防、医学观察、隔离或留验等措施,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对许多传染病人来说,切断传播途径常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但因各种传染病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如对肠道传染病,重点在搞好粪便等污染物的处理及环境消毒;对呼吸道传染病,重点是空气消毒、通风换气、个人防护(戴口罩)等;对虫媒传染病,应以杀虫防虫为主;某些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由于传播因素复杂,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切断其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主要有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以及给高危人群预防性服药两大类,具体做法详见各种传染病的防治部分。三、身体的防卫(一)对微生物的抵抗1、人体保护身体免受病患的结构和方法(1)人体在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时,有一种抵抗病原体,保护自己不生病的本领。人体中保护自己免受病患的构造和方法,主要有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和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2)人身体中防止病原体侵入人体内的结构和方法:①人体的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能将空气中的病菌粘住排出体外,黏膜上的纤毛通过不停地摆动,也能够清除空气中的异物和病菌。②皮肤的角质层位于最外面,是一些排列紧密的死细胞,能有效地将环境中的病菌、化学物质等与里面的活细胞隔离开,以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3)人体中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的结构和方法有:①人体的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具有杀菌作用,能杀死侵入呼吸道的病菌。②泪腺分泌的眼泪中含有一种杀菌物质——溶菌酶,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③真皮内的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物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微酸性的环境,能够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同时,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④胃壁的黏膜能分泌胃酸,胃液呈强酸性,能杀死入侵的细菌。2、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作用(1)人体内有许多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统称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胞主要有在血液中游走的中性粒细胞和主要分布在淋巴结、脾、肝、骨、肺等脏器中的巨噬细胞。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中性粒细
本文标题:浙教版-科学知识点-九下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19272 .html